中新网浙江新闻3月12日电(记者 汪恩民)“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稳增长、稳企业的重点就是稳住民营企业。”12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张耕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浙江经信部门作为企业的“娘家”,将继续加大减负力度,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为企业减负降本,是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作。“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等内容也出现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83.8元,比2015年底的84.8元下降了1元。
“在近三年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等总体较快上涨的情况下,这个‘1’可以说是不容易的。”张耕坦言。
他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的下降,一方面在于近年来企业通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等途径,努力降低单位成本;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等手段减轻企业负担,也为单位成本降低发挥了重要作用。
谈及浙江政府在减负方面的“自选动作”,张耕着重提到了该省在全国的“五个率先”。
“我们率先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率先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对优质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差别化减免;率先停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率先推出惠及企业4.9万家的最大规模直购电交易;率先固化一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都是浙江为企业减负的创新实践之举。”张耕表示。
以率先实施“亩均论英雄”为例。浙江规定,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以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增加值等6项指标为主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档,以此作为用地、用电等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的依据。
三年前,浙江嘉兴某厨具电器公司在“亩产效益”考核中仅评为C类,不仅排污费上涨,贷款和用电都受到限制,每周工厂只能开工三天。去年该企业累计投入两千多万元引进人才、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由于亩均销售额达到当地“亩产效益”A类评价标准,该公司享受到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多项政策优惠,减免金额达30多万元。
而得益于种种减负政策,2018年全年,浙江为企业减轻负担1650亿元。去年末,该省又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措施,提出在今年为企业减负1500亿元以上。这也是2016年以来浙江出台的第四批企业减负降本政策。
张耕表示,减负降本,本质上是优化营商环境。“早在2003年,‘八八战略’就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浙江也在全国率先开展审批制度改革。此后浙江相继推出了‘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企业为中心,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水平。”
面对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中小微企业困难加剧、预期不稳的形势,张耕介绍,经信部门作为企业的“娘家”,未来将围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三服务”活动为主抓手,继续加大减负力度,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据悉,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同时,浙江经信部门将完善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完善困难企业“白名单”帮扶机制,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继续深化企业减负降本,不断研究完善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举措。
张耕透露,目前该省第五批企业减负政策的文件初稿已经起草完成,其中包括减税、降低社保缴费、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和范围等。“眼下,我们正在研究起草《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努力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