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月19日电(施紫楠)“共同富裕是村民共同的期盼。博儒桥村从一个市级的贫困村,到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道出了浙江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无数个村庄致富的经验。”
19日,在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浙江省人大代表、海宁市周王庙镇人大副主席、博儒桥村党委书记吴清江这样说道。
共同富裕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农村和农民。作为2021年度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吴清江分享了博儒桥村华丽转变的故事。
“陆联陆联,苦似黄连;博儒博儒,身在熔炉。”博儒桥村由陆联村和博儒村合并而来,曾是一个经济薄弱村。这句流传于当地的顺口溜,曾是博儒桥村村民心中的痛,也道出了该村当时贫穷落后的现状。
如何让落后村走出困境,是一个棘手难题。2006年担任博儒桥村党委书记时,面对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差的穷村,吴清江直言压力很大。
“但是好在我有经商的经历,于是在暗地里发誓,一定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好我们自己的村庄。”吴清江开始思考,如何让资源变资产、变资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
作为一个纯农业村庄,如何向土地要资源、要效益,成为摆在博儒桥村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通过全域土地流转和“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该村让“小田变大田”,引进现代农业、数字农业,最终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挣钱,并形成土地租金、入股股金和就业薪金“一地三金”的增收致富模式。
截至2021年底,博儒桥村集体可支配收入破千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破4.5万元,连续5年实现均等分红。
“共同富裕,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应该要协同发展。”吴清江介绍,近年来,博儒桥村建立以“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聚筹心”为核心的“四共四筹”模式,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成19个组级“口袋公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眼下,博儒桥村最高楼——海宁市民心学院内,影院、健身房、智慧书屋等一应俱全,真正成为村民的精神文化高地,展现了“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智慧化、文明现代化”的未来乡村图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把最好的留给百姓,并结合未来乡村试点建设,把博儒桥村打造成集‘美丽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为一体的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吴清江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