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烟火富阳,幸福之城!
2022-06-03 16:12:23   来源:中新网浙江

  中新网浙江新闻6月3日电(钱晨菲)作为《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富阳之美,山水是表,人文是里。在这里,中国山水被赋予强大的文化力量。在千年山水的持久滋养之下,富阳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基因,形成独有的文化风骨。

  面对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一条江、一幅画、一张纸、一批人、一座城都成为了富阳的标签。走进“一座城”,这里从2万年前的点点微光开始,垒起生生不息的传承。

  这里是富阳

  清晨时分,富春江醒了。

  一江十溪润泽富阳,在溪水流淌不息的记忆里,山多晴倒影,雨过夜添声。富春江边的渔市,在吆喝声中迎来清晨最生动的时刻,对很多富阳人来说,逛渔市是日常。居家主妇、酒肆大厨,都来这里寻觅中意的江鲜,这是一天生活的开始,也是这座城市烟火气的起点。

  一边山、一边江,这幅山水之中的画卷,喧哗热闹。如果把时间往回拉几千年,这一切都倒退回到画卷之中,收起画卷,再看这片土地,那时,这里还只是一片荒蛮之地,还没有烟火。

  有人类活动,才有人间烟火。富阳这座城市,从2万年前的点点微光开始,汇聚起如今的滚烫生活。最抚凡人心的烟火,应是生生不息的传承,应是文化与情感的连绵流淌。富阳的民俗风情,富阳人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生发着一条条无形的线,这些线串联起过去与现在,串联起内在文化与外延表象。

陈家弄亲水平台。 骆晓飞供图陈家弄亲水平台。 骆晓飞供图

  一脉烟火味 从此生生不息

  富春江流域是一个古老的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距今2万至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古人类的踪迹,这是富春江流域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微光。紧接着,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表明离富春江、钱塘江、浦阳汇三江交汇处3公里的地方,七八千年前跨湖桥先民已经学会了驾舟在水面行驶,学会了水稻种植。

  从大源镇瓦窑里发掘出土的文物看,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富阳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已经形成了小聚落,劳动能力强的先民,会拿着钺(一种劳作工具),到山坡上辛勤开垦。几千年前,富阳先民用过的器具,如今陈列在富阳博物馆里,这些器物,收录着曾经的缕缕烟火。

  由于历史和自然界变化的种种原因,富春江流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古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远古时期,中国东南部沿海发生过三次海侵。

  大约在6000年前,第三次海侵来临时,海水直拍江北临安、富阳和南岸绍兴、余姚一带山麓,钱塘江中下游成为一片汪洋,这对人类生活产生了灾难性影响。这里的先民被迫迁徙到海拔较高的山区,成为山越族。山越族好武好斗,野蛮生长。

  秦汉之后,华夏文明才开始进入江南地区。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将中原华夏族人迁居江南,本土山越族与中原华夏族开始混居在富春大地。到了隋朝,京杭大运河开通,北方的货物通过运河来到富春江畔,在运输货物的同时,文明也随之而来。富春江从一条运输的江变成文化的江。

  北宋熙宁年间,苏轼任杭州通判,来往于杭州与富阳之间,在富阳留下众多诗篇。苏东坡之后,黄公望也来了,留下与苏东坡的和诗。后来,明末的八大山人朱耷、现代的著名画家张大千,当代“诗魔”洛夫纷纷参与了苏东坡起头的这场诗会,为富春山水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富春江缓缓向东流淌,随之流淌的还有成千上万首诗篇,富阳这方土地充满诗意,也是诗路文化带上的耀眼明珠。

  给富阳的烟火脉络带来决定性影响的事件,是宋室南渡。宋高宗赵构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与此同时,因为中原战争频繁,北方人继续南迁。从富阳各地遗存的家谱看,许多名门望族都是在这一时期迁居到了富阳,比如龙门孙氏、常绿章氏、常安李氏等。一时间,富春大地上,人口剧增,生活开始热闹,文化开始繁荣,烟火气息也从此大幕拉开。

龙门古镇。 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龙门古镇。 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条富春江 带来“渔文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古人的智慧。富春江里藏着宝,富阳也因有富春江,孕育出“渔文化”。

  渔市是富春江边最具烟火气的场景。一艘艘渔船整齐停靠在岸边,亲水平台上,一排排红色脸盆中,新鲜打捞起来的鱼儿,还在活蹦乱跳。新客熟客在和渔民们讨价还价,或许还会拉拉家常。

  “富春山之茶,富春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明朝时期,富阳民间曾流传过这样的歌谣。那时,富阳的茶叶和鲥鱼颇具盛名,年年要上贡到京城。富春江鲥鱼运输艰难,但皇命难违,浙江地方官员加紧催促,酷吏趁机敲诈勒索,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富阳百姓将当时官吏的横征暴敛记录下来,成了《富春谣》,上报朝廷,希望“裁减鲜贡额”。这一歌谣虽然是百姓对当时状态的哀悼,但也充分展现了富阳的山水资源。

  东汉严光(字子陵)在富春江边隐姓埋名,羊裘垂钓,乐隐绝仕。严光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处世之道,在后人的眼里成了渔隐避世的典范。据文献记载和百姓口口相传,富阳境内还有3处严子陵垂钓处。此后,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临江缅怀严光先生风骨,留下了多篇流传至今的诗作,最终令富春江成了中国文人的心灵家园,富春江也由此声名在外。

  文化都是相伴相生的,富春江流域的渔文化,也在其他艺术领域得以衍生。比如在大量的古建筑牛腿、窗棂、梁枋上可以找到雕刻着各种形态的鱼纹。大源镇三岭村的一处民居天井檐下梁枋上有一幅“鲤鱼跳龙门”的雕刻,这也是民间经久不衰的祈福纳祥题材。在场口镇上村民居的牛腿上,雕刻着“鱼跃图”,雕刻者抓住鲤鱼一跃而起的形象,这一图案使得民居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鱼纹还应用在剪纸艺术领域。在剪纸作品中,“双鱼图”“鱼龙图”“三鱼争头”“鱼藻纹”都是经典鱼纹剪纸样图,传统鱼纹剪纸图案传递了先辈们极为朴实的生命意蕴,也传递出渔文化的内涵。

  鱼纹图案还运用到了舞蹈中。富阳境内的“鹤蚌舞”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一蚌、一鹤、一渔翁,三个角色演绎出一台戏。“鹤蚌舞”根据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编排,道出了动物间应和睦相处,否则将两败俱伤。民间艺术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将渔文化的内涵保留并传承下去。

  渔文化生生不息,影响着富阳人的生活。这些年,在场口镇东梓关村,富春江江鲜大会,悄然兴起,渔文化在富春江边的渔村,再燃烟火。

  一座富春山 带来“耕读文化”

  富阳地处北纬30度,属于季风区,丘陵地带,气候适宜,很少有灾害。八山半水分半田,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给富阳先民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条件。富阳人,历来就有“宁为故乡乞,不做他乡官”的说法,因为这片土地,太适合生活了。

  600多年前,元代画家黄公望流连于富春山水,结庐隐居,创作出旷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这幅画,画出山水之美外,还画出了富阳重文化的历史,画中晕染着烟火气。画中人物,涉及渔樵耕读,黄公望用这些人物,将富春大地上的生活场景,将富阳的“耕读文化”凝固在画卷之中,告诉后来人,富阳就是这样一个重文重学的文邦。

  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耕读文化”,在龙门古镇还能找到。杂文家何满子为龙门写下了“来这里,读懂中国”,现在看来是高度概括了龙门的特色,中国几千年生活场景,就浓缩在龙门的一个个厅堂中。龙门有许多带“耕”字的厅堂,如怀耕堂、礼耕堂等,这些厅堂名实质上是传承了龙门孙氏的祖训——耕读传家,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耕读堂。

  耕读堂位于龙门溪中段,万庆桥的上游,是一座古老的厅堂,东首入口的门楣上,“耕读世家”四个大字,黑白相间,古朴庄重。耕读堂是孙权第47世孙大贤长子孙伯玉的议事厅,厅堂取名“耕读”,寓意“耕可致富,读可荣身”,以此作为本房的家训。

  耕读堂建筑宏大,正厅面阔三间,厅内悬挂着“耕读世家”“大挑一等”等匾额,正中柱联“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为清代贤臣董诰所撰写。在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熏陶下,耕读堂房族世代重视教育,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俊贤硕儒,如旌表纯孝孙柽公、鸿胪寺序班宛平县知县孙大贤、儒学教授孙伯玉、江苏仪征县知县孙瑞元等。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包含做人、行事、信仰各个方面。随着时代更迭,耕读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在勤勤恳恳耕作之外,富阳人也爱动脑筋。靠着现有的资源,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富阳山多,山上竹林资源丰富,于是,富阳百姓就用一根竹子做成了一张纸。“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富阳造纸可以追溯到汉代,到宋代,富阳手工造纸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富阳竹纸也名扬天下,成为朝廷和科举的上品用纸。泗洲造纸作坊遗址,就是富阳纸繁华背后最好的印证。

  当下的新农村里,耕读文化仍然生生不息,古法造纸仍有传承,这些传承也浸染着富阳这座城市的文脉。

  曾为京畿地 烙上“宋韵文化”

  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时,为表达不忘收复中原之志,不称京师,而称行在。同年,富阳与新城并升为畿县。临安府成为京都后,富阳成为军事要冲,属于京畿之城,宋韵文化也是从那时起渗透到了富阳的一街一景、一角一隅之中,在老百姓的烟火生活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今,这里的饮食文化、服饰穿着、方言发音都有宋文化印记。

  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座高峰,宋室南渡后,江南文化走向精致化,京都讲究生活品质的习性也融入江南文化中,成为江南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为江南这些城市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

  富阳有很多茶山,有很多茶馆,也有很多爱茶人。富阳的茶文化可追溯到宋代,在定都杭州后,中原的儒学文化也进入杭州。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宋《咸淳临安志》中记有“岁贡茶叶”,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列为贡品。

  作为京畿地,富阳自然也感知到了从杭城出来的这阵茶文化风。如今,富阳的安顶山、拔山上茶园遍布,每年春季,茶香飘逸。招待客人,捧上一杯热茶,是待客的第一件事。到富春江边的茶馆喝一杯茶,看看江景、聊聊天,也成为这座城市的生活情趣。

  当文化揉进日常生活,就有了绵长的生命。宋韵文化在富阳打下的烙印,最惊艳的便是鼓亭锣鼓。鼓亭锣鼓也叫古亭锣鼓,在民间又叫细乐锣鼓。它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宋音乐的活化石”“江南丝竹的鼻祖”之称。在富阳的东洲街道、环山乡一带,依旧流传着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

  相传,鼓亭锣鼓是南宋宫廷音乐,专供皇亲国戚庆宴演奏助乐之用。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元兵南侵,宋廷崩溃。宫廷乐师流入民间避乱,大量宫廷乐师就隐居在富阳,并把宫廷音乐带到了这里,绵延发展数百年,演变成了民间演奏的鼓亭锣鼓。

  这世上本无富阳,富阳是富阳人自己创造的,很多创造力,可能就隐藏在那些普普通通甚至是熟视无睹的烟火生活当中。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中,就蕴含着这座城市不断向前、不断发展的力量。正在被创造、值得去享受的更多烟火味,也必将让富阳的烟火源远流长。(完)

[编辑:许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