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健康共富路上的浙江探索:急救何以“化危为安”?
2022-12-16 21:00:56   来源:中新网浙江
圆桌会现场。王刚 摄圆桌会现场。王刚 摄

  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16日电(张煜欢)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人民健康是重要基石。如何满足民众不断提升的健康和生命质量需求?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救工作,正是其中一扇窗口。从“国家队”能力建设到数字化平台打造,从“一老一小”到山区海岛,浙江写下应急创伤救治的新答卷。

  多年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不断扩大急救的区域辐射面,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的院前救治体系,还积极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构建高质量区域救治网络,大大提升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紧急关头助力实现“转危为安”。

  近日,以“共同富裕——应急创伤救治与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浙江省医院协会2022年第三期医院书记院长圆桌会在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举行,系统交流分享该省急救体系建设的探索经验。

浙大二院通过直升机转运患者。浙大二院供图浙大二院通过直升机转运患者。浙大二院供图

  急救“国家队”实力如何形成?

  应急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圆桌会东道主浙大二院,以严重创伤救治为鲜明优势,其严重创伤的救治数量、救治能力和研究水平国内公认领先。2019年,浙大二院承建全国首批两家之一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在今年获批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急救“国家队”实力如何形成?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介绍,应急创伤救治体系是衡量一个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一个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于医院而言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团队作战过程,与死神交锋的系统工程。

  如其所言,急救首要强调一个“快”字。浙大二院院长王伟林称,1994年该院便在国内率先建立院内创伤救治体系。该院建立的院内急救“999”、群体伤“333”等独特的紧急呼救体系,可实现网格化管理,大大提升急救效率,“不要看只有几分钟时间,可能就争取到了救治时间,抢救了生命。”

  在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还时常能看到装载着血液的无人机稳稳降落在停机区域,这也是全国首条通航的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

  浙大二院副院长、急诊学科带头人张茂介绍,该院通过发展智慧急救,努力引领应急医学创新发展,如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球首个5G ICU,研制成功并投用全国首台5G救护车,开通全国首条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等。

  此外,浙大二院在国内最先建成现代化的“一站式”创伤复苏单元。该单元可无缝接驳救护车,在复苏单元内无需转运患者,就能完成放射检查、临床检验、手术治疗、内镜止血等几乎所有急救措施,年收治严重创伤量近2000例。

“浙里急救”平台。浙江省人民医院供图“浙里急救”平台。浙江省人民医院供图

  数字赋能让急救“又快又好”

  在接到120呼救后,如何以最快速度出车、最快时间抵达,最快时间开展救治?

  在位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浙里急救”数字驾驶舱大屏上时刻跳动着浙江全省各地的救护车信息,为上述问题提供着解决方案。

  于2021年8月上线的“浙里急救”应用,已贯通浙江省内所有市县,实现和浙江全省75家急救中心数据互联互通,57家急救中心实现和高速救援部门联动。

  “浙里急救”构建了全域施救联动、智能施救响应、精准施救共享、高效施救协同等四个新模式。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孟旭莉介绍,通过5G技术,可将车上患者信息实时传输到救治目的地医院,实现“急救现场—救护车—医院”的闭环救治,逐步实现“上车即入院”。

  目前,该应用已累计接收呼入电话量超281万余次,出车任务量131万余次;浙江省范围内120派车时间平均缩短30秒,急救反应时间平均比原来缩短2分10秒,院前心肺复苏率提高1.5个百分点,为患者赢得急救的黄金时间。

  “我们还利用5G和AI的‘眼睛’,在救护车上和急诊展开互动。除了将患者信息等推给医院以外,我们还提前启动与五大中心的联动,让创伤、卒中、胸痛的救治成功率进一步提升、伤残率进一步降低。”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军根说。

  儿童急救“一个都不能少”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每个生命的健康都不容忽视。据统计,中国每年有40万至50万名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其中有2万名儿童非正常死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称浙大儿院)副院长高志刚坦言,目前全国还没有专门的儿童创伤中心,大量儿童创伤救治在各个儿童专科医院分散治疗。

  “但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实践中迫切需要儿童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保障儿童的生命健康。”高志刚说。

  多年来,浙大儿院针对上述体系建设开展了系列探索。高志刚介绍,在院前急救能力建设上,医院与市区县120建立联动机制,与高速交警等建立生命救治网络,打造院际联动系统。在医院内部标准化救治体系建设上,该院通过院领导挂帅主管,加强科室间协调沟通。

  “我们还通过三方面做好儿童创伤专科建设。一是儿童创伤救治知识的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的提高浙江省内及周边儿童创伤救治水平;二是儿童创伤专科队伍建设,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儿童创伤、重症专科队伍,包括专科护理团队也同步加强专科建设;三是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进一步分享儿童创伤救治的理念。”高志刚介绍。

  对儿童而言,创伤后的康复环节对其今后人生有着重要意义。浙大儿院针对救治好的患儿实行全方位的康复治疗,包括后续心灵的康复和营养指导等,还会进行创伤科定期随访评估,让孩子可以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山区海岛急救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如何缩小城乡与区域差距,高水平的区域急救体系建设堪称关键。

  在“千岛之城”舟山,116万人口分布在100多个岛屿上,面临着海岛分散和医疗资源共享性差的现实难题。舟山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略院长介绍,该院通过提升基层的救治水平、推动急救关口前移等途径,打通海岛急救快速路。

  “之前有个病人在岱山岛,考虑是急性心梗,岱山医院和我们联系以后,启动了边溶栓边转院的机制,同时把信息发到我们医院。等病人抵达医院,入院手续已经办好了,检查检验单也开好了,医护人员都到位了。在过去没有联动措施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这样的效率。”李略说。

  近年来,舟山医院还将急救网络延伸到海域上。“现在通过卫星电话、5G网络,网络医院延伸到了每一艘捕鱼船上,构建起保障全民生命健康的医疗网。”李略说。

  在群山环绕的浙江丽水遂昌,针对山区基层急救能力薄弱的情况,遂昌县人民医院也将急救网络延伸进大山深处。

  “基层卫生院急救能力的同质化管理其实十分重要。我们医院牵头,把所有乡镇卫生院的急救制度统一化,抢救车上的药品也都是定位放置,这样不会在紧急时刻出现偏差。”遂昌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詹义星介绍,近年来,该院把所有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组织起来,开展每年两次的轮训,急救基本理论技能要求人人过关。医院还组织人员进社区、校园、厂矿等,科普急救知识。

  “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医院,我们也想成为省市医院理念的落实者、践行者,成为走好‘最后一公里’的行路人。”詹义星说。

  浙江省医院协会会长马伟杭表示,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为浙江的目标的背景下,各医院要把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应急创伤救治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

  “未来,各医院还要高度重视全域覆盖的应急救治网络建设,高度重视应急救治中信息的互联互通,高度重视院前、院中全程一体化的应急处置服务能力建设。”马伟杭说。(完)

[编辑:胡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