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2日电(董易鑫 张耀)院士17人,高校校长、科研院所负责人100余人,博士1300余人,教授及副教授逾10000名……上述学者均来自浙江中部小城——东阳。
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不足的背景下,以读书改变命运是东阳人的出路之一。自古以来,当地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传统。中国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历史上,东阳进士题名就有305人。
111年前,以吴允让为代表的12名东阳乡绅多次联名呈请办设县立中学校,东阳中学就此诞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该校经历六地颠沛。
“1938年5月,部分学生迁到湖沧,村里人自发送上办学用的木材、床上稻草,用竹片做雨鞋蹚水,对学生像自家孩子一样,提供一切方便。”东阳市江北街道湖沧村老人王正祥回忆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阳中学1964届校友潘德炉常常讲到那段“人走到哪里,课桌就摆到哪里,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的岁月,也感念那群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勤教善教、甘为人梯的老师。
“沐浴”着乡情与师恩的昔日少年,终成社会栋梁。每年,东阳中学都会邀请校友回来给学生们作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友所在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参观、研学,与学长学姐请教、交流。
1986年,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开创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严济慈受邀回到母校东阳中学,以自身求学的经历面向全校师生演讲。在台下聆听的潘建伟受此影响,开启追求物理专业的道路,成为中国量子科技的领军人物。1998年,潘建伟在母校的一场科普讲座,带给当时读高二的陆朝阳极大震撼。如今,陆朝阳已成为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
一代人正培养一代人。今年,该校举办了成立111周年的校庆典礼,严济慈校友纪念教育展馆和全国首个量子科技实验室作为“校友贺礼”,在该校落成,现场还进行一场接力仪式。
严济慈的孙女严慧英将象征严济慈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科技之星”递交给了潘建伟,潘建伟将“科技之星”传给了陆朝阳,陆朝阳又将“科技之星”送到第37届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省一等奖获得者、即将冲刺全国决赛的东阳中学高三学生厉宸睿手上。随后,厉宸睿与同学们一起护送“科技之星”至严济慈校友纪念教育展馆内珍藏。
“当初正是严济慈校友引领我走向物理研究的殿堂。我也期望,你们能够继续传承严老科技报国的精神垂范,用活用好纪念馆和实验室,砥志研思,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对学弟学妹们叮嘱。
校庆期间,东阳中学还与东南大学数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复旦大学化学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高校签约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