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叠翠映古村,清波荷韵绕街巷。长兴县李家巷镇,东望太湖,北依弁山,展现出江南小镇秀美的风貌和独特韵味。过去,李家巷镇因过度依赖矿业开发,深陷“粉尘漫天、矿坑遍地”的生态困境。
转机,源于“千万工程”持续深化与迭代。在这场深刻的绿色转型中,镇人大精准发力,构建民意协商、专业监督、“代”你调研三大机制,成为推动治理变革的关键力量,书写了生态与人文相融的振兴篇章。

共商共治,代表协商汇民力

村庄整治多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有限,项目推进存在“修修补补、穿衣戴帽”的现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道路狭窄、停车难等深层次矛盾,因共识难以形成,迟迟未能破解。
在一次村社书记代表“双岗建功”座谈会上,与会代表提出,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就必须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推动拆除老旧房屋,为道路拓宽、停车场等公共建设腾出空间,实现村庄有机更新。
随后,镇人大组织3个整治村的人大代表深入走访,梳理出17项建议,并通过人大平台、村民代表会议,对这些建议进行公开商议。代表们耐心沟通,村民们踊跃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转变态度的村民自发拆除辅房、腾出土地,积极参与到道路拓宽、停车场建设、绿化美化等工作。凌家浜、青草坞、刘家渡等村庄陆续旧貌换新颜,5个精品村、8个提升村、2个省级未来乡村渐次亮相。

专业监督,代表小组促转型

面对因历史石矿开采导致的粉体企业集聚、大气污染严重等问题,镇人大围绕“一气呵成督治气”主题,构建“快部署、快行动、快推进”的监督机制。8名具备环保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主动请缨,组建“治气专业代表小组”,成为治理攻坚的重要力量。
代表小组不仅参与治气方案的审议,还通过“环保管家带班制”深入企业开展督查。镇人大代表陈钦招领办了“优化粉体企业生产监管”课题,建议实施企业分级监管,提升监管针对性,特别是有效覆盖夜间生产盲区。
专业代表小组为37家粉体企业“把脉问诊”,提出62条整改建议,推动企业签订履职承诺,将行业自律、代表监督、政府监管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企业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内生动力。
今年1—8月,李家巷镇PM2.5浓度均值同比改善4.3%;其中5个月实现单月PM2.5浓度均值历年最优;空气优良率80.2%,同比改善0.7%。

文化寻根,代表调研润乡土

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本土传统文化也愈加关注。
镇人大创新推行“代”你调研工作,构建“群众声音—调研课题—政策成果”高效转化链条。代表通过常态化联系民情观察员和群众,广泛收集关于恢复传统民俗、保护历史建筑的呼声,形成《关于加强本土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建议》,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镇政府据此将文化保护利用全面纳入乡村振兴布局,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传承和古建筑修缮。沉寂多年的马灯舞重新起舞,吴琫故居等历史建筑重焕生机,“弁山文化”“公主驸马”等历史IP被重新擦亮。
文化,让这片绿水青山更有故事、更有底蕴,也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以前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以前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活。”一位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李家巷镇从“粉尘漫天”到“全域皆景”的美丽蝶变,也折射出人大代表“沉下去”、治理“活起来”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