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让学生内心“动”起来?舟山旅游商贸学校以省级科研课题为引擎,探索出了一条以红色歌曲文化育德的新路径。近日,该校一堂《一首歌一个故事——<松花江上>》示范课的精彩呈现,正是这一探索的生动缩影,标志着学校“红色歌曲进校园”工程从资源建设走向课堂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面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舟山旅游商贸学校坚持“红旅领航,铸魂励技”的党建品牌引领,将红色基因的传承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由学校书记陈恒波主持的《新时期红色歌曲文化育德的价值与路径研究》课题,被立项为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协会科研项目。该课题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我们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让经典的红色歌曲不再是遥远的‘历史回响’,而成为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激发情感认同的‘现代思政教材’。”课题负责人陈恒波介绍。课题组系统梳理了红色歌曲的育人价值,规划了“课程融入、活动体验、平台传播”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为全校范围内的红色歌曲育德实践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在课题的扎实牵引下,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实践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形成了浓厚的“红色音乐+”育人氛围。
学校整合音乐、历史、思政教研组力量,建成了系统化的“红色歌曲教育资源库”。歌库收录了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典曲目百余首,并附有详细的创作背景、历史故事和精神解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弹药粮草”。
红色歌曲不再是音乐课的“专利”。在思政课上,《保卫黄河》的雄壮旋律成为诠释民族精神的最佳注脚;在历史课上,《十送红军》的悠扬曲调则化身为一幅动人的革命历史画卷。特别是近日推出的示范课《一首歌一个故事——<松花江上>》,教师通过情景创设、史料展示和旋律分析,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国破家亡之痛与抗日救亡之志,实现了历史、音乐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一堂课下来,许多学生眼含热泪,深受震撼。

为贴合当代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学校精心打造了“旅商·红印纪”新媒体品牌,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定期推送“红歌微党课”、“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等系列短视频和图文,让红色文化突破课堂时空限制,在指尖传递中实现浸润式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一度的“红歌大合唱”比赛已成为校园文化盛事,班级凝聚力在排练和演唱中得到空前提升。此外,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校园广播站等都成为传唱红歌的阵地,实现了“时时可听、处处可学、人人参与”的育人环境。
成效显著,红色基因“声”入人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红色歌曲文化育德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学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知。一位参加《松花江上》示范课的学生感慨:“以前觉得这些老歌很遥远,但今天才知道,每一个音符里都饱含着先辈的血泪和期望。我们唱的不仅是歌,更是历史和信仰。”

该校的探索,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德育工作的优质资源,为全省职业院校提供了“课题引领、课程深化、活动赋能、平台拓展”的“舟旅商经验”。据悉,学校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研究,完善评价体系,力争形成更具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育人模式,让红色旋律持续回荡在育人第一线,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入澎湃的红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