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个检查要折腾大半天,现在医生能到家门口做检查,连公交车都能开到卫生院大门口了。”86岁的方奶奶感叹。在建德市乾潭镇方家村生活了一辈子的她,和镇里许多村民一样,曾长期面临“看病难”的困境。
乾潭镇位于杭州市西部,下辖24个行政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6万。像梓洲村、姚村村这样的偏远村到镇卫生院车程均超30分钟,老年人就医成为长期困扰群众的民生难题。

从“最后一公里”到“家门口”
“每次去卫生院都要在乾潭客运站下车,再走将近一公里,对村里老人来说很不方便。”2023年12月,在乾潭镇人大代表联络站,镇人大代表戴浩提出了就诊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乾潭镇人大迅速组织“交通便民”专题议事会,邀请代表与城建办、客运中心、卫生院等单位负责人面对面商讨。
会上,戴浩提出在卫生院门口增设临时停靠点、优化班次衔接门诊时间等建议。在乾潭镇人大的持续监督与推动下,临时停靠点于2024年2月投入使用。如今,印有“乾潭镇中心卫生院”字样的站牌矗立在卫生院门口,大源片、小源片及安仁村方向的公交在早午时段按需停靠,有效解决了大源片、小源片等地村民的就医出行难题。

从“挤诊室”到“智能化”
“卫生院大门单车道人车混流,安全隐患大,行动不便的病人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慢性病人挤在小诊室,太难受!”2023年7月,捕捉到就诊群众对于就医环境的高频诉求后,在乾潭镇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陈阳军、叶建芳、董巧玲等10名代表联名提出了改造卫生院住院楼的建议。
这份凝聚民意的建议,在2024年乾潭镇人代会上以高票被纳入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乾潭镇人大结合年度部门评议工作,通过集中视察、调研,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建议,并对住院楼改造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红黄绿”三色预警,有力推动了改造工程高质量竣工。

2024年12月,宽敞的双通道大门实现人车分流,新增的专科诊室和智能化的慢性病门诊让就医环境焕然一新。人才引进、急救分中心建设等软硬件提升也同步跟进,畅通了就诊群众的“救命通道”。“以前检查跑市里,现在家门口就能做CT、心超!”就诊患者李阿姨笑着说。

从“行政村”到“深山自然村”
随着监督工作的深入,乾潭镇人大将目光投向了服务网络末梢。“我们横坞口自然村到最近的村卫生室走路要半个多小时,山路崎岖又没有公交车,留守老人看病配药实在太难了!”2024年12月,乾潭镇“人大代表述职”座谈会上,镇人大代表姚卫光道出了梓洲横坞口、安仁荻洲等偏远自然村村民的共同心声。
如何让移动诊疗服务覆盖到深山里的自然村?2025年2月,乾潭镇人大组织梓洲、安仁、姚村、罗村、方家等7个村的10余名镇人大代表实地调研辖区内偏远自然村村民的健康需求;4月,“偏远地区移动诊疗工作提升”专题议事精准聚焦自然村覆盖难题,提出“将服务点下沉至有需要的自然村一级,并建立固定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的建议。

在人大持续推动下,5月,乾潭卫生院移动诊疗方案迅速落地:智慧移动诊疗车首次突破“行政村”服务圈,驶入梓洲横坞口、安仁荻洲等偏远自然村,每月10号或者20号定时出现在固定服务点,成为深山里移动的“健康驿站”,截至目前,已开展定期巡诊服务20余次,惠及2000余人次,真正将基础检查、健康管理和常用药品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三年来,一条新划的公交停靠线,一座改造升级的住院楼,一辆穿梭山间的移动诊疗车,共同织就了乾潭镇基层医疗的崭新图景——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乾潭镇人大和代表一次次扎实的调研和一场场务实的专题议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乾潭镇人大主席许文权说,“偏远村老人的就医难题得到解决,群众不再为‘最后一公里’发愁,这就是我们履职价值的最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