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品 |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照 片 |受访者本人
为帮助家长、年轻老师,科学、理性地应对孩子/学生成长中的诸多挑战,文一君推出了一档栏目——“育人记”,通过采访浙江省内名师和专家,为大家提供专业、实用的教育借鉴。
大学毕业生是新增就业主力。面对逐年增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如何破解?
本期育人记邀请了浙江省东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杜新阳,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衍泰,丽水龙泉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研员余京华,以及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沈爱国为大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杜新阳
陈衍泰
余京华
文一君:教学安排转为线上网课是自2020年来最普遍的状态。您认为,这一特殊的学习环境,会对大学生造成哪些影响?
杜新阳:2020年以来,多地的学生都经历过“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也成了比较常见的方式。从种种实践来看,线上教学改变了教学方式。
在线上,大学生们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这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考验,同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自律能力的一种方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对大学生高校氛围的体验、人际交往交流能力、文化碰撞启迪产生了一定影响。
基于此,我认为还是要继续发扬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优势,同时也要为大学生补上开阔视野这一短板,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升自己全方面的素养。
陈衍泰:因为线上教学,大量的学生实践活动被取消了。这意味着大学生们失去了很多社会实践机会。上网课,教学效果难以控制,实践课学生取得的成果,也难以评估考量,造成了学生综合能力打折。
但并不是说线上教学就没有好处,更便捷、更高效的知识传播方式,让学生慢慢建立了基于整个互联网的大资源观,明白了如何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让他们更具数字化的思维、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到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数字化是未来生活的新常态,当代大学生具备这样的一种素养,也是推动社会转向数字化的一个动力。
文一君:就业问题常常被提及。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前途命运,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您认为,应该如何推动大学生更好就业及创业?
杜新阳:我觉得用人单位应该秉持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让大学生进入到我们的企业、单位,给他们补上这一堂实践课。
余京华: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展更加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沈爱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上存在许多可利用的就业创业教育资源,如实际案例、优秀课程、就业指导等,高校可通过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分门别类管理这类信息资源,以此为后续开展就业创业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大学生就业创业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校可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为企业优秀人才与学校专业教师提供更多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学校各专业与产业、岗位等的对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做好帮扶工作,有温度的帮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的应有之意。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就业目标不同,就业进程有快有慢。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进行自我评价和职业分析,合理确定就业目标,把握好就业节奏,按照既定方向稳妥推进。
就业帮扶不能只靠学校单向发力,社会、企业、家庭也要发挥作用,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要加入到帮扶队伍。要认真分析每一名帮扶对象的就业问题,因型施策、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开展差异化、个性化和精准化帮扶。
同时,大学生还调整心态。打铁还需自身硬,认真好学的学生不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都会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