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口述“这十年”丨张利明:不畏风浪 以“钢铁定力”把好企业航向
2022-11-04 17:24:00   来源:咫尺财经微信公众号

  卷首语:回眸这十年,中国经济穿越了全球经济“逆风”,也走过了一段冰火淬炼历程。10月起,咫尺财经推出“企业家口述这十年”系列报道,来回望浙江经济这十年。

  本期我们走进杭钢集团,对话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利明。

  记者 | 童静宜 奚金燕

  出品 |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01 中新社记者:1981年,您进入杭钢工作,可以说是带领并见证了杭钢的发展。一路走来,杭钢集团经历了哪些特殊的时刻?同时作为全国优秀企业家,您如何回顾你的这十年?

  张利明:在浙江,许多人都有着杭钢情结。杭钢创建于1957年,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65年的时光。回想20世纪五十年代,浙江缺钢少铁的矛盾十分突出,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勒紧裤腰带,定要建个钢铁厂”的指示,杭钢应运而生。

  1981年,我从重庆钢铁工业学校毕业进入杭钢炼钢车间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钢铁工人。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我第一次下车间就被“震撼”了。炼钢工人们在火红的高炉前挥汗如雨的劳动着,火花四射的场景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每个人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这就是传统的杭钢人:他们虽然从事着单一的作业,没有经历过市场洗礼,但是对党和国家特别忠诚,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

原杭钢半山钢铁生产基地(图片均为杭钢集团供图)原杭钢半山钢铁生产基地(图片均为杭钢集团供图)

  这样的炼钢场景持续了很多年,一直到杭钢半山钢铁基地关停。60多年里,杭钢先后经历了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1957年至1994年,主要是单一的钢铁产业发展。第二次创业是1995年至2015年,完成了从单一钢铁向钢与非钢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并开创了一条以钢铁、贸易、房地产为主业,以环保等为培育产业适度多元的发展路径。这20年,杭钢实现快速发展、营收规模突破千亿、资产规模从几十亿达到几百亿。第三次创业是2016年至今,从传统产业为主向战略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转变。

  现在回头来看,杭钢建厂的时候很艰苦,第三次创业的时候很痛苦。

  第一件事情就是半山钢铁基地关停。2015年,杭钢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坚决贯彻执行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壮士断腕,用150天时间全面安全关停半山钢铁基地400万吨产能,平稳有序分流安置1.2万人。

  第二件事情就是转型升级。半山钢铁基地的关停,对杭钢可以说是伤筋动骨,2015年企业经营效益急剧下滑,当年亏损达28亿元。

  因为大部分职工长期在半山钢铁基地工作,习惯于工厂制生产化模式,职工年龄也偏老化,二级单位一把手除7名为“70后”外,其余均为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未来何去何从?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也很迷茫。

  回想过去几年,其他省属企业很多是在做加法,只有杭钢在做减法,先后关停半山钢铁基地、退出房地产业、划转酒店和医院资产,转型升级工作确实非常不容易。没有半山钢铁基地的支撑,无论是发展什么产业,对杭钢来说都必须从零开始。

  02 中新社记者:杭钢第三次创业虽然“从零开始”,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今年杭钢更是首次入选世界500强。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杭钢顺利转型依靠的是什么?

  张利明:企业发展必须向前看,不能执着于过去,更不能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因为时代是在快速变化的,做好企业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也要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魄力。

  虽然半山钢铁基地关停了,但是杭钢精神依然在。杭钢60多年发展的实践,既是一部薪火相传、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史。

  进入新时代,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先后提出打造数字变革高地和生态文明高地。遵循时代风向标,我们在“十三五”时期确立了“四轮驱动、创新高地”的企业发展战略。所谓“四轮”,指的是发展四大产业,聚焦节能环保、数字科技、钢铁智造、现代流通四大主业,打造清晰产业链。四大产业既有杭钢的传统优势产业,又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彼此间相互协同、形成合力。

  战略方向明确以后,一定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具体怎么干?杭钢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入开展“走出半山、走进市场、发展杭钢”等解放思想大讨论进行思想大碰撞、大触动,引领干部职工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我们持续深化理念变革、产业变革、模式变革、动能变革和文化变革,从“涅槃”到“蝶变”,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特色之路,实现了产能压缩、结构优化、平稳转型、效益倍增。

  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钢铁制造板块关停半山钢铁基地400万吨产能后,在宁波钢铁还有400万吨钢铁产能。我们提出了“绿色、低碳、高端、智能”的发展总方向,从“钢铁制造”向“钢铁智造”升级。目前,宁波钢铁已实现了生产废水和钢渣“零”排放,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冶金渣全部综合利用的钢铁企业,并成功入选国家“绿色工厂”。现在工厂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非常高,包括信息化也是走在行业前面。经过调整以后,钢铁这个板块虽然规模不大,但竞争力较强,AAA景区也即将建成向社会开放。

宁钢生产场景宁钢生产场景

  贸易流通作为钢铁的下游产业,在杭钢集团也有40年的发展历史。我们把转型数字贸易、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作为发展主线,深入推行“平台+创新+服务”的新模式,打造集物流仓储、加工配送、供应链金融等为一体的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使“贸易流通”向“现代流通”升级。

  另外,我们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杭钢作为老牌国企,多年以来积淀下了成熟的管理体系,积累了良好的品牌信誉,这也成为杭钢转型发展的优势和资本。

  这两年,在“双碳”战略指引下,我们率先布局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通过五六年的努力,覆盖了治水、治气、治废、再生资源、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全环保产业链。2016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由杭钢集团全资成立了浙江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在固废危废处置、土壤治理、大气治理、河道生态修复等领域落地一批重大项目。2021年以来,杭钢又紧紧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在浙江省属企业中第一家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围绕推进工业领域达峰、发展低碳高效产业、提升绿色创新能力,前瞻谋划突破性技术。

  比如,在庆元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76.7亿元,青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82.97亿元,带动当地发展。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及时切入新赛道,利用半山钢铁基地关停后1743亩自留地,积极转型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先导区,重点发展“云计算、云服务、云智造”三大产业集群。

青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青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所以这十年,杭钢既痛苦,又幸运。痛苦是因为“壮士断腕”,但反过来讲,通过这几年转型,我们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2021年,杭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653.88亿元、利润40.10亿元。截至目前,公司资产总额超1000亿元。2022年首次入围世界500强榜单,名列336位。杭钢集团能够顺利转型的关键,我觉得关键在于看清大势,跟上形势,与时俱进,勇于开拓。

  03 中新社记者:从1957年建厂,60多年来,杭钢集团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从“炼铁成钢”到“点数成金”,杭钢集团有些发展经验值得总结?为国企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张利明:从20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勒紧裤腰带,定要建个钢铁厂”;到2015年,面对全国钢铁产能过剩,杭钢又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毅然决然关停了半山钢铁基地。65年沧海桑田,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杭钢作为省属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参加工作40年来,我从车间工人成长为企业负责人,见证了杭钢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现在回头来看,作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遵循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把党的建设深度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这个方向不能偏。同时,作为浙江省属国有企业,要主动对接服务浙江省重大战略。包括产业发展、企业规划,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更要站在政治高度,跟省委省政府同频共振。

  从战略角度来说,方向定下来以后,要坚持稳中求进,要有“钢铁般”的定力,不能总是变来变去;从战术角度来讲,又要主动应变,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企业转型,如何转,怎么变,“发展模式”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的智慧。杭钢紧紧抓住“市场化、数字化、平台化”三个着力点,从治理、产业、商业的维度在模式上实现了大转变,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共荣。改革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职工是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检验国企改革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职工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职工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如何让职工特别是业务骨干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曾是困扰杭钢的一个难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让杭钢将关注点放在了建立中长期激励模式上,杭钢集团共有4家单位实施完成了员工持股激励、1家单位实施了模拟股权激励,另有多家单位混改正在推进中。子公司混改的推进范围和力度为历年之最。

  另外,杭钢还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相结合不动摇,重塑干部新体系。按照“1+25+N”模式,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人数占比4.19%,充分激发起各级经理层成员的活力和创造力。

  归根到底,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自信自强,特别是企业“带头人”一定要有正能量,一定要有家国情怀,把工作当成事业。“团结、担当、实干、清廉”,这八个字是我的座右铭,我想也适用于企业文化。对于一个现代企业集团而言,发展战略是“路”,企业文化是“魂”。

  作为杭钢人,我们始终牢记产业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传承“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杭钢精神。我觉得40年也好,这10年也好,我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们最要感谢的是组织的培养,感谢时代这个大舞台,感谢杭钢这个大平台,是时代和平台给了我们产业报国的机会。

  04 中新社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浙江省党代会也提出“两个先行”,新征程上,国企应该如何发挥好作用?

  张利明: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当前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我认为国企更加要牢记“国之大者”,承担好责任,发挥好功能,发展好企业。

杭钢动力科创园杭钢动力科创园

  在发展好企业方面,就杭钢而言,着力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加法,就是推动核心业务和优势产业做大增量、提升质量;二是做减法,就是放弃劣势产业,有序淘汰“僵尸企业”;三是做乘法,就是运用兼并收购等手段,快速发展壮大新产业;四是做除法,就是通过整合优化提升的方式,创新经营和盈利模式,努力控制风险,提高效益。尤其要做好产业数字化。我们的制造板块、环保板块、流通板块,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流程再造。

  在发挥好功能方面,我们要加快数字化改革,以“数字基础构建者、数字安全赋能者、数字应用开拓者、数字价值探索者”为定位,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为主线,按照“一镇两园三区”规划要求,着力建设半山基地数字经济核心区,布局基础云、安全云、行业云集,构建“1+X”数字经济生态系统,逐步打造成为数字变革高地。如:加快建设总投资188亿元,规划超2万个机柜、装载约30万台服务器的“浙江云”和“杭钢云”数据中心,将为全省数字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算力支撑。

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

  在承担好责任方面,我们要积极赋能党中央、省委的一些重大决策部署。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央赋予浙江的重大使命,也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

  近年来,杭钢集团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积极加强与各市县区尤其是浙西南革命老区的互动合作,围绕“山区有什么?山区需要什么?杭钢能做什么?”三方面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与山区县进行全方位合作谋划,突出解决长期性、系统性共富难题。

  目前,杭钢集团在山区26县合作项目81项,计划总投资额490亿元,项目既涵盖一大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饮水工程、数字乡村等民生项目,也涵盖绿色能源、先进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其中已实施项目39项,项目总投资额206亿元。杭钢集团在山区已投资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超过100亿元,解决就业2000余人。杭钢总结实践的共富经验《“双碳”引领,国企与山区共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富快车道》入选全省共富最佳实践(第一批)案例,成为入选的唯一一家省属企业。

  经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有高有低,有起有落。60多年来,我们经历不少风雨,杭钢的三次创业路,一次比一次艰难,但却一次比一次成功。因此我相信,只要是在“光明大道”上航行,保持定力,勇敢开拓,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我们都是有底气有信心,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

[编辑:马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