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2日电(林波)近日,第四届“一带一路”涉外法治论坛与第八届自由贸易港建设法治论坛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行,专家学者及业内大咖齐聚,共探新形势下浙江省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浙江外国语学院依托多语种、经贸商科、涉外法学、区域国别等多学科优势,探索形成了“小语种+涉外法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浙外模式”,对高校与实务部门协同创新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柴改英指出,浙江外国语学院紧密结合国家外交战略和浙江开放强省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升级“三地四域”战略布局,开启了争创国际知名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新征程。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柴改英致辞现场。 主办方供图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谢斌在致辞中勉励高校在深化涉外法治研究过程中,把握涉外法治的政治属性,聚焦关键领域重大问题,努力彰显中国特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浙江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楼戬希望浙江外国语学院继续精准回应浙江涉外法治建设重大需求,深化涉外法治交叉学科建设,持续提升涉外法治智库建设水平,不断擦亮“小语种+涉外法治”的涉外法治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培养的“浙外模式”。
在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陆剑锋看来,本次论坛将对浙江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建议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具有浙江贡献度的涉外法治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一体推进浙江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和队伍建设。
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在致辞中强调,加强涉外法治研究,对于对外开放大省浙江极为重要,对浙江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意义重大,既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有效保护海外利益,又有利于为浙江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创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据悉,该单元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国际学院执行院长陈利强主持。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活动中,《“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2024》新书举行了首发仪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