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野草破土终成松:专访83岁浙派写意画家董根友
2025-05-17 03:06:00   来源:中新网浙江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16日电 题:野草破土终成松:专访83岁浙派写意画家董根友

  作者 林波

  在当代中国画坛,浙派写意画家董根友以“野草”为笔名,用八十余年光阴走出一条独特的画家之路。他从未踏入美院校门,却以师徒传承、跨地域取法、诗书画交融的复合型学习模式,成为吴茀之艺术第三代传人、浙江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其作品被海内外十余家博物馆收藏,更在日本等地举办个展。

  这位来自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画家的艺术人生,恰似一株从石缝中破土而出的野草,最终长成参天青松。

  “中国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近日,在象山县文化活动中心的“阿草工作室”内,董根友提笔蘸墨,宣纸上的牡丹花随腕力起伏舒展,书法线条与写意神韵浑然天成。

近日,董根友接受专访。 林波 摄

  近日,董根友接受专访。 林波 摄

  1943年,董根友出生于东海之滨的一个县城——象山县。浩渺无垠的海洋,以其宽广博大的胸怀,悄然滋养着他豁达、包容的性格。

  他的艺术启蒙始于童年。彼时的他,用木炭在邻居家墙上勾勒乡野气象,乡邻的赞叹声成了他最早的“展览反馈”。

  16岁时,由于母亲生病,他中断学业,进入农机厂工作养家,并在工作之余学习绘画。

  弱冠之年的董根友有幸师从芦鸣治等乡贤国画家,在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命运的转折在董根友29岁那年悄然而至。那一年,董根友在宁波天童寺内的一幅即兴创作中国画被一位加拿大收藏家以800元人民币的价格购走收藏。这在20世纪70年代而言堪称“天价”。

  得知这一消息后,象山县委宣传部当即特批调令,将这位“工人画家”调入文化系统工作。

  从农机厂到文化馆的跨越,不仅改变了董根友的人生轨迹,更开启了这座海岛县城与中国画的故事新篇章。

近日,董根友的“阿草工作室”一景。 林波 摄

  近日,董根友的“阿草工作室”一景。 林波 摄

  197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董根友开始学写意花鸟画。在成为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岳健的入室弟子前,董根友分享了过往的艺术求学经历中,一段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的往事。

  20世纪70年代初,他虽苦心研究画技,但始终不得其法,无法得到突破。于是,他萌生了前往杭州求学请教的念头。

  当时,杭州在中国画领域群星璀璨,诸多名家熠熠生辉,董根友心中极为敬佩画家李震坚。

  为了能学习到他精湛的笔墨技法,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热忱与憧憬,他独自一人从象山踏上了前往杭州的旅程,满心期待地前往拜访李震坚。

  “要知道,卢坤峰、李震坚等老师在当时画坛声名远扬,慕名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或许是因为来访者实在太多,他们应接不暇,所以老师家门口贴着‘请勿打扰’的字条。”年少气盛的董根友未过多考虑,就这样冒冒失失地来到了李震坚家中。不出所料,他被其家人委婉地拒绝了。

董根友创作现场(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董根友创作现场(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离开后,他独自在西湖边徘徊。湖面波光粼粼,游人如织,可他的内心满是失落与迷茫。

  “我不禁问自己,我千里迢迢来到杭州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学习绘画技艺,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吗?因为一次被婉拒就退缩,那还谈什么追求艺术?”想到这里,他重新燃起了斗志,下定决心,要再次回去尝试。于是,他又回到李震坚家中,再三表明心意。

  或许是董根友的坚持和诚意打动了李震坚,他得偿所愿,获得了李震坚的指点,“那一刻,我心中满是喜悦与感激,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曙光”。

  而后,董根友又受教于王伯敏、柳村、朱颖人、卢坤峰、吴山明等近代中国画名家,并成为张岳健的入室弟子。

  在董根友的艺术求索中,张岳健的教诲犹如一盏明灯,让他在传承吴茀之先生“刚健含婀娜”画风的基础上,更是引导他涵咏吸收,神明变化,以自成面目,并力求在作品中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的艺术耐力和耐人寻味的人文内涵。

  “他的画作,气度恢宏,格调高雅,笔墨劲健,章法有致,深得写意画的要领。而且又从生活中吸取创作源泉,重视写生,故其作品立意清晰,富有生活情趣。”张岳健如是点评。

  除了绘画外,董根友也是一位艺术上的多面手。中国当代大写意水墨花鸟画家朱颖人曾这样提及董根友:“除吹、拉、弹、舞之外,他犹酷爱京剧国粹艺术,演唱京剧并拉得一手好京胡,这些对于他攻冶画艺皆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浙派写意画强调“以形写神”,画家摒弃细致描摹,采用变形与夸张手法,以独特视角和大胆构思,展现独特魅力与神韵。

  退休后的董根友,艺术追求从未停歇。每天,他沉浸于读书、读古文、临帖、背诗,并坚持练画。

  “我83岁了,人生越往后走,越觉知识匮乏,似无底洞,填也填不满。”在他眼中,“以形写神、以意造境、三分技术、七分修养”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理念。

  特别是他认为书法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根基,其笔法、墨法、章法等,皆为中国画创作提供养分。

  作者在欣赏董根友的作品时发现,其创作题材广泛,既有传统荷花、兰花、竹子,也有家乡象山的鱼蟹、“红美人”柑橘等元素,注重表现事物动态与情感,笔触细腻、色彩丰富,尽显自然生机活力。尤为特别的是,他作画从无底稿,全凭“感觉”创作。

  谈及现代写意画发展,董根友认为,时代变迁下,年轻人生活环境改变,对写意画的接受程度不同,“写意画发展要与时俱进,传承传统、融入现代风格,以适应时代。我坚信,经时间沉淀,现代风格写意画也会被后人喜爱”。(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