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7月31日电(曹丹)近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生态论坛“与AI共同进化:艺术创造力的迭代与韧性”在上海举办。论坛汇聚全球学者、艺术家与行业专家,共同探讨AI时代下人类创意的本质变革、人机协作的无限可能以及文化表达的可持续未来。

7月28日,论坛现场。(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随着生成式AI工具的迅速普及,AI在艺术、音乐、文学等创意领域的应用日益凸显,既为人类创造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全新机遇。
论坛开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以《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共同增长》为题,提出核心命题,“在这个AI深度嵌入我们日常生活和创作过程的时代,什么才是人类最根本的创造力?”
他指出,AI无法替代的是人类直觉、情感与文化背景融合的“艺术智性”,而真正的创造力需经历“耐心、锻炼与重新连接”的韧性过程。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卢涛进一步阐释,AI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工具,更模糊了“作者”边界,催生“元艺术”(Meta-Art)的诞生。他强调,人类需在“技术主导”与“放弃自我”之间找到平衡,以文化意志守护不可编程的创造力。
现场,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分享了跨文化实践与思考。
英国国王学院教授乔安娜·泽林斯卡表示,AI艺术可能强化权力结构下的批量化生产,削弱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德国摄影艺术家博瑞思·艾达格森则提出,人类应从传统摄影的“独创者”到初代AI协作的“指挥家”,再进阶为多模态时代的“调酒师”,始终掌控创意发起权与评估权。日本跨媒体艺术家藤堂高行通过机器人作品《拴狗的动能》,揭示“人类在机器反应中投射情感”的哲学命题。美国未来学者、设计师璞建笙呼吁以“爱”为内核重构人机协作,提出“氛围创作”理念,“AI应帮助我们创造更有爱的表达,而非替代人类感知”。
会上,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媒介混合现实实验室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开发的“书生·妙析”ArtiMuse大模型正式发布。该模型填补了国内专业层级AI美学评估的技术空白,首创涵盖构图、色彩、情感等核心维度的“七维评价体系”,为艺术教育与实践提供了量化工具。
同时,会上成立了“国际AI创意联盟(Global AI Creativity Alliance)”,该联盟将致力于与人工智能共同推进人类创造力,探索人工智能、艺术与文化的交集,重新定义AI在人文学科中的角色,以人工智能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