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3日电(张煜欢)近日,2025杭州心血管创新大会(HCIC)暨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大会在浙江杭州启幕。这场学术盛宴汇聚国内外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以内外科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创新协同为发展引擎,共探临床难题破解之道,共绘心血管事业未来蓝图,推动诊疗向跨界共荣的新航道奔涌。
现场,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马量教授和郭晓纲教授联袂主持开幕仪式。作为本次大会创新力量的特别代表,人形机器人笨笨也受邀加入主持阵容,为这场学术盛宴注入了科技活力。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随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梁廷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黄荷凤教授,浙江省医师协会秘书长田云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会长詹启敏教授,国家卫健委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董胜利主任,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为大会致辞,从学科发展、创新实践、公共卫生等多元视角,深刻诠释创新融合的深远意义与大会价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梁廷波首先回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发展历程。浙大一院始建于1947年,从最初仅有3.8亩地、60张病床的“弄堂医院”,逐步发展为如今拥有七大院区、五千多张床位的全国大型公立医院。其中,心胸大血管外科的发展与医院的成长同频共振,心内外科作为“医工交叉融合”的模范队伍,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前沿。本次大会不仅为心内外科及相关学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合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黄荷凤表示,浙江大学医学院大力支持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鼓励临床团队勇于探索前沿技术、优化诊疗策略,推动“医-工-理-信”交叉融合。心血管领域作为医学前沿与人民健康的战略要地,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面对这一重大健康挑战,唯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才能催生原创性、颠覆性的成果,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指出,心内外科的融合是势在必行的趋势,因为在医学领域,疾病本身并没有严格的内外科界限,只有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式的区别。心脏是一个整体,疾病不会按学科标签出牌,医生更不该“画地为牢”,内外科医生必须充分融合,相互学习、共同提升,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实现更精准诊断和更有效治疗,为拯救每一个生命携手努力。
思想的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花,开幕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更是将这份创新与融合的探索推向深入。多位权威专家从临床实践到未来趋势,为心血管创新融合勾勒出清晰路径。
王建安教授首先深度解析三尖瓣介入治疗适应证拓展与研究新突破,为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提供新视角;胡盛寿教授聚焦老龄化背景下的微创瓣膜外科,提出多学科融合是关键,未来需在微创技术、无辐射介入、生物材料等领域深耕,尤其需要中国人群的循证证据;葛均波教授纵论从冠心病介入治疗到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治疗的中国启示,呼吁既要“改旧换新”改进现有器械,更要“标新立异”研发全新概念器械,抢占可降解支架、智能器械等国际创新高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飞教授分享了心脏瓣膜的创新转化研究成果;克利夫兰医学中心Michael Tong教授介绍了心力衰竭创新治疗与进展,带来国际前沿经验;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程国华董事长则探讨了AI在未来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与思考,展现医工交叉的无限潜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