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10日电(林波)近日,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课题组研究表明,经测算全国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浙江省排名稳中有升,从2015年的位居第五上升至2023年的第三,仅次于山东和广东。当下,浙江省正在展现发展海洋经济的复合资源优势,海洋经济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宝库,也是维系生态平衡的“节拍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关乎人类的永续发展。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一直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持续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让海洋生态文明成为浙江现代化发展的亮丽底色。

课题组在浙江温州苍南走访现场(资料图)。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供图)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012.4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占浙江省GDP比重约13.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GOP)比重约11.39%。
在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方面,课题组指出浙江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结构特征呈现出“涉海企业总量持续增长”“第三产业领域企业占比稳步提升”“核心层企业占比过半”“沿海五地市中宁波海洋经济综合水平最高”等特点。
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通过对包含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海洋市场主体集聚度、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海洋生态环境支撑能力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海洋经济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与测算,发现2022年浙江省5个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得分排名依次为宁波市、舟山市、台州市、温州市和嘉兴市,宁波展现出了更好的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2025年6月,课题组走访调研现场。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供图)
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省海洋经济领域企业已形成“海洋渔业企业数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涉海企业占比最高的产业”“海洋技术服务业广泛分布于各地市”“海洋旅游业呈现明显的沿海集聚特征”等多元化的海洋经济体系。
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副院长胡求光受访时表示,在此次调研中,她发现浙江海洋产业发展坚持生态惠民原则,让民众共享生态优势经济红利,“依托海洋生态资源优势,浙江把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渔村文化深度结合,积极发展生态体验与低碳旅游,形成了‘生态保护-旅游开发-资金反哺’的良性循环。”
例如,温州苍南县充分利用海洋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绿能小镇示范地建设、168生态海岸带打造等系列举措,推动全生态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海洋生态富民产业,有效拓宽了居民增收渠道。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课题组指出浙江现有涉海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仅为广东(8家)、山东(9家)的一半,在科技创新支撑上有待加强。譬如,浙江省海洋科研人员队伍规模较小,特别是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比较缺乏,海洋领域院士数量为山东省的一半,海洋科研从业人员数量仅为广东省的1/5。(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