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海亮高级中学范斯喆IOI摘金 县域高中如何培育顶尖人才?
2025-08-12 21:23:29   来源:中新网浙江

  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12日电(蓝伊旎)日前,在第3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2025)上,中国代表队全员夺金,成功卫冕。其中,浙江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学生范斯喆以全球第三的优异成绩斩获金牌。

  “县域资源匮乏难出顶尖人才”曾是教育界默认的难题,但作为一所地处浙江绍兴诸暨的县域高中,海亮高级中学已连续三年培育出国际学科竞赛金牌得主。

  县域普通高中是县域教育生态的重要支柱,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优质人才、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使命,在国家大力倡导“县中提升计划”的进程中,海亮高级中学的独特实践能带来哪些可借鉴的启示?

海亮举行范斯喆国际信奥夺金凯旋仪式,范斯喆在仪式上分享参赛感受。海亮集团供图

  海亮举行范斯喆国际信奥夺金凯旋仪式,范斯喆在仪式上分享参赛感受。海亮集团供图

  “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拿到金牌时,第一反应是幸运,还有就是终于能为国家争光了。”范斯喆坦言,童年时“为国出力”的朴素想法,成为他坚持信息学竞赛的精神动力。

  范斯喆从小就很“特别”“不合群”:幼儿园时,当同龄孩子热衷于围着动画片,他总独自躲在图书角翻阅书籍。小学阶段,他惟一沉迷的杂志叫《趣味数学》,对同学热议的名牌、球鞋一无所知,却能为解出一道复杂数学题兴奋整夜。

  “小学接触过编程,但觉得太机械,直到初中遇到灵活的竞赛题,才发现其中的‘思维美感‘。”范斯喆回忆,国际竞赛中那些需要“构造最优方案”的开放性题目,让他感受到算法世界的魅力,“有次想出巧妙解法,激动得跑去厕所洗脸冷静,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成长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初三时一场重要比赛,范斯喆因失误与预估分数相差100多分,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好在教练及时介入帮其解开心结。作为“老将”,如今的范斯喆更加从容,“看到题目就专注解题,甚至忘了自己在比赛。”

  面对范斯喆当下取得的成就,范斯喆妈妈钟颖更多把“育儿经”总结为“顺势而为”:发现孩子对数学的痴迷后,不刻意灌输知识,而是创造沉浸式环境——孩子玩数学玩具时绝不打扰,主动搜罗各类逻辑谜题书籍,甚至调整家庭作息配合他的学习节奏。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关键是找到适合的土壤。”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海亮高级中学就读,钟颖坦言,当时和镇海等高校都有过接触,但和黄志刚教练深谈后,认定这里是适合孩子的土壤。“我特别看重教练‘因材施教’的理念,当时黄老师拿出一本本子,上面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强弱项和成长规划,这份用心打动了我。”

  “让幼苗成长在适合的土壤中”

  “范斯喆初一进队时,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数学功底和思维速度。”作为陪伴学生多年的资深教练,海亮高级中学信息学竞赛主教练黄志刚不轻易给学生贴标签,更擅长于通过长期观察捕捉潜能:“初二有一门课叫《具体数学》,这门课很抽象,很多学生跟不上,但他不仅能吸收,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认定这是个竞赛的好苗子。”

  目前国内拔尖人才识别多以知识性测评为主,部分学校、机构引入更多维度对学生发展潜力进行精准识别。海亮教育引入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的学习力测评系统,从注意力、自制力、反应力、思维性等方面综合评估学生潜力,结合知识测评提升选拔精准度。

  拔尖人才的成长之路大多是跳跃式的,对其培养并非“拔苗助长”,而是让幼苗成长在适合的土壤中。常规的“6+3+3”学制并不适合学有余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海亮教育小初高学段贯通培养体系,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学习阶段,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并且不同学龄段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分层教学是海亮的特色。范斯喆初一时便被安排与初二学生一同上课,初二时已能参与高中阶段的竞赛训练,实现了“一生一课表”的定制化培养方案。

  “训练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太难会挫败,太易则低效。”黄志刚为每个学生打造了专属成长档案,记录着每一次课后反馈、做题感受等细节,“关注点甚至包括情绪波动,比如范斯喆比赛失利后,我们调整了训练强度,加入更多团队协作项目。”

  在他看来,竞赛教育不止于解题:“高手对决拼的是心态,要多关注‘情志培养’。我们常请往届学长回来分享经验,用‘优秀带优秀‘的方式传递抗压能力。”

  “做县域公立学校想做但做不到的事”

  “能够连续三年获得国际金牌,是我们用机制创新弥补县域资源短板的结果。”海亮高级中学校长张小明直言,作为县域中学,曾面临“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吸引力不足”的困境,而破解之道在于“做县域公立学校想做但做不到的事”。

  拔尖人才的培养并非独立于主流教育体系之外,而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比如海高的拔尖人才培养,学校既要负责顶层设计,如拔尖学生选拔、小初高学段贯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和优化等;同时也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及时调整策略,如处理好基础文化课与竞赛课程的关系、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整体教学安排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适合拔尖人才成长的保障机制。

  集团化办学带来的“小初高贯通培养”成为海亮高级中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在同一个校园,六年级学生能去听高一课程,这种‘学段贯通’让范斯喆这样的孩子提前释放天赋。”张小明介绍,学校正推进课程体系一体化,“竞赛课与文化课不是对立的,每天早读晚读强化语文英语,活动课组织篮球等活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为突破县域资源限制,海亮高级中学投入建设高标准实验室,8月20日即将启用的创新大楼是按照大学课程使用标准建设的,后续会和相关高校合作,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学科竞赛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高标准实验室能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接触到大学的科研项目,打破‘县域=资源匮乏’的偏见。”张小明认为,培育顶尖人才其中师资是关键,“我们用灵活机制组建金牌教练团队,黄志刚老师这样的骨干能心无旁骛带学生,因为学校能提供实现教育理想的平台。”

  谈及县域中学的未来,张小明充满信心,范斯喆的金牌证明,只要机制对路,县域中学完全能培养出顶尖人才。“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范斯喆’在适合的土壤里成长。”(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