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18日电(奚金燕 李真悦)漫步浙江湖州南太湖新区,洁净的街巷与绿意盎然的空间相映成趣,碧波荡漾的太湖与葱郁绿地交相辉映,文明新风拂面而来。这里的“绿”不仅是太湖南岸的自然馈赠,更是融入居民点滴日常的底色。
南太湖新区自成立以来便将“绿色生活”纳入发展蓝图,坚持理念先行、设施筑基、生活融入,从街巷到社区,从理念到行动,全方位构建全民共享的绿色生活体系,走出一条以生态改善促民生幸福的特色之路。
筑牢绿色共识:从“知晓”到“自觉”
“菜叶子别急着扔,当肥料花开得可旺!”“快递箱子叠整齐,扫码投回收站还能换零钱。”在南太湖新区凤凰街道,“一‘陆’伴你行,分类践于心”宣讲队用家常话传递环保理念。
近年来,南太湖新区通过多元主体与多样形式,让绿色理念从“知晓”深化为“自觉”。如今,“低碳”“分类”已成居民聊天高频词。
在丰富的宣传教育实践中,特色教育平台也在悄然发力。南太湖新区综合执法分局打造的“少年综合执法学校”通过生动有趣的执法讲堂、模拟投放的趣味体验、深入社区的实地参观,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成为一个个“家庭督导员”。“‘小手拉大手’,孩子们的热情有效带动了家庭的参与,将绿色种子播撒进万千家庭。”南太湖新区综合执法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享绿色体验:硬设施+软机制
理念生根,需行动护航。南太湖新区以“硬设施+软机制”破解参与难题,让绿色选择既便捷又时尚。

南太湖新区广场。南太湖新区 供图
在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月亮广场洁净的台阶上,游客随意休憩;凤凰一村“城市客厅”示范区的休闲长廊中,市民享受惬意时光——这正是南太湖新区“席地而坐”城市品牌的缩影。目前,10处“城市客厅”示范区已覆盖全区。

南太湖新区垃圾分类监管平台。南太湖新区 供图
同时,南太湖新区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让居民在垃圾分类上更省心、更高效。南太湖新区综合执法分局建立垃圾分类监管平台,通过实时追踪垃圾投放数据精准调配清运力量,让垃圾清运更有序,并在社区内推广“箱体模式”,居民扫码即可预约清运,全流程闭环操作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此外,该分局还注重从源头管控,在新建小区交付时,将标准化分类驿站、大件垃圾暂存点设为“标配”,从规划阶段就打通了绿色生活的“最后一米”。
汇聚绿色能量:绿意融入日常
当理念与行动交织,绿色便化作寻常日子里的“小确幸”。近年来,南太湖新区通过打造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推出贴心的环保服务以及倡导全民参与的环保活动,让绿色能量在各个角落汇聚。
走在南太湖新区的街头巷尾,精心规划的绿色空间总能给人惊喜。仁皇山街道的42公里环形青绿游廊步道,像一条绿色丝带串联起仁皇山景区、长岛公园等景致,沿途绿荫如盖,休憩座椅、分类垃圾桶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绿荫好、环境优!路线顺畅,跑起来安全又舒服!”居民张先生感慨道。
而在践行绿色生活的日常里,便捷与舒心同样触手可及。凤凰街道的“袋式回收吧”前,常有居民驻足投放。李阿姨扫码投入纸箱后,手机立刻传来“回收成功!返现72小时内到账!”的提示,“现在扔废品都不用等收废品的上门,随时来投随时有反馈,多方便!”她感慨道。这些24小时不打烊的“智能小站”,凭着扫码即用的便捷、全程透明的流程,让大伙儿投得明白又舒心。
社区河道旁,居民弯腰捡拾垃圾;广场上志愿者擦拭设施;邻里分享分类窍门、旧物改造点子……居民用点点滴滴的行动让绿色成为生活的常态。没有刻意的号召,也没有生硬的说教,守护家园的自觉在日常互动中慢慢生长,让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到这场绿色实践里。
如今的南太湖新区,绿色生活已褪去概念光环,融入烟火日常。洁净街区与生态廊道成为流动风景,深植人心的环保意识化为行动指南,智慧便民体系让践行更轻松。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实践,正于太湖南岸悠然回荡,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湖城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