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20日电(蓝伊旎 周娜 林夕榆)立秋后的浙江温州瓯江口热浪未减,在浙江交通集团幸福轨道公司运营的温州S1线灵昆车辆段,一群平均年龄仅24岁的“轨道医师”正迎战投入“双段运营”后的首个高温“烤验”。他们以专业仪器为“听诊器”,以滚烫钢轨为“诊台”,在蒸腾的热浪中守护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与常见露天车辆段不同,灵昆车辆段采用大面积盖下模式,虽避免了阳光直射,却形成了独特的“闷烧效应”。工务班长苏润民的测温仪显示,14时室外轨温已达55℃,而盖下区域的钢轨温度较室外反而高出3-5℃,空气湿度常年维持在80%以上。

许家辉开展轨道线路高低检查。浙江交通集团幸福轨道公司 供图
“线路高低检查必须‘三点成一线’!”“00后”线路检修工许家辉双膝跪在灼热的钢轨上,眼睛与前方钢轨踏面下颚保持水平。这个需要维持五分钟以上的观测动作,让他的厚实防护手套早已被汗水浸透,安全帽里的头发如水洗般贴在额前。在他身后,班组同伴们正用56斤重的液压起道机矫正线路,每一次压杆都带起串串汗珠砸在道砟上。

赏旭胜对道岔密贴状态进行测量。浙江交通集团幸福轨道公司 供图
信号组的“设备侦探”同样在与高温赛跑。“00后”技术员赏旭胜半蹲在道岔转辙机旁,用塞尺精密测量道岔密贴大小。“尖轨与基本轨之间缝隙大于0.2毫米,需要调整。”他边说边抄起活动扳手娴熟地进行调整紧固。三小时作业下来,他身上的工装早已湿透。
当停电地线接挂完毕,时间已到正午时分,轨道青年的工作才进入最关键时刻。供电检修工王靖福带着团队登上高空作业车,对刚结束一周运行的接触网进行“诊断”。“因灵昆车辆段盖下区域环境潮湿,容易导致隔离开关锈蚀,引发制动装置不灵活、分合闸不到位等情况,需要赶在停电期间完成调试以保障供电稳定。”他的眼神紧盯着塞尺,如同给轨道动脉做精密手术。
在这个夏天,这些年轻人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高温算法”:每日行走3万步相当于绕行车辆段1圈,每人日均补水2.5升相当于5瓶矿泉水。而他们守护的13.24公里线路、48组道岔保持着100%的优良率。当首班列车迎着晨光准点驶出时,轨道上凝结的不仅是露珠,更是这群青年工匠用专业与汗水浇筑的安全承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