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24日电(蓝伊旎 傅宇婕)八月的浙江杭州,骄阳似火。在群山环绕的山区高速路上,多地地表温度已突破50℃。浙江高速巡检员每日穿梭在滚烫的公路与闷热的隧道间,用汗水守护着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

陈信波和徒弟开启巡检。浙江交通集团高速公路杭州南管理中心 供图
早晨七点,浙江交通集团驻军坞隧道管理所巡检员陈信波带着“05后”新徒弟踏上前往高位水池的山路。这条掩映在丛林中的小道坡度接近40度,被烈日晒得发烫的石阶能烙红手掌。“高位水池是隧道的‘生命水源’,虽然现在数字化平台可以远程查看水量,但阀门的松紧、管道的锈蚀,得用手摸才知道。”陈信波边说边弯腰检查阀门。他摘下手套,指尖在阀门接口处轻轻一抹,再闻闻是否有铁锈味,然后示范着给丝杆上黄油:“夏天热胀冷缩快,黄油要涂得比春秋厚一倍。”
当下,数字化监测全覆盖,但陈信波依然坚持“摸、听、看”的传统技法——用手掌感知设备温度变化,凭耳朵分辨风机运行异响,靠眼睛捕捉线路颜色的细微变化。“机器能测数据,但测不出‘隐患苗头’,这得靠经验积累。”这是他常对徒弟说的话。一趟巡视下来,两人的工作服从领口湿到裤脚,拧出的水能装满半个矿泉水瓶。
午后的隧道宛如巨型蒸笼,38℃的室外气温加上汽车尾气,让洞内温度直逼40℃。“消防橱窗的锁扣要这样试。”陈信波拉开橱窗,用手指在灭火器压力阀上一捏。“夏天温度高,指针超过绿区一点点都不行。”他让徒弟上手检查,自己则在一旁盯着:“水带接口要拧到听见‘咔’声,不然遇到火灾时喷不出水,这可不是小事!”
隧道外的配电房更是个“烤炉”,温度计显示42℃。陈信波打开配电柜,热气扑面而来,他指着线路接头处说:“看这里的铜片,夏天氧化快,要像给老人查血压一样仔细。”他边说边用螺丝刀逐个加固。入夏以来,他们已处理各类高温引发的设备故障12起,包括给过热的风机加装散热片、为暴晒的线路包裹隔热层,对老化的接头进行紧急更换等。“我们多一分仔细,司乘就多一分安全。”陈信波的话,道出了无数高速人的坚守。
从业二十三年,陈信波先后带过不下十个徒弟,每个夏天都要在高温里上“必修课”。他总结的“三摸三看”口诀——摸设备温度、摸接口松紧、摸管道湿度;看仪表波动、看线路颜色、看警示标识,已成为新巡检员的必备技能。
在浙江的群山之间,这样的“师徒档”还有上百对,他们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他们用汗水筑牢安全屏障,让每一段路程都充满平安与温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