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3日电(蓝伊旎 吴婷)9月3日清晨,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浙江交通集团海宁轨道运营供公司的铁路保护巡查员已经穿上那双磨得发白劳保鞋,踏上杭海城际铁路保护区的第一班巡查路。鞋底与碎石路摩擦发出沙沙声响,成为这片宁静区域最早醒来的声音——这是属于铁路保护巡查员的独有节奏。
“护栏完好”“沿线无障碍物”“标志清晰”……每隔百米,铁路保护巡查员就会停下脚步记录情况。这双鞋陪他们走过春夏秋冬,鞋面上细密的褶皱犹如铁路沿线的微缩地图。雨季泥泞沾满鞋帮,夏日尘土落满鞋面,三年来,他们累计步行超过2万公里,丈量着杭海城际46公里保护区的每一寸安全。

铁路保护巡查员查看保护区标识牌。浙江轨道集团 供图
“别人看风景,我们看隐患。”一位巡查员表示,一颗松动的螺丝、一处破损的围栏,甚至沿线堆放的秸秆,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能立即处理的问题当即解决,重大隐患则第一时间上报。”他介绍道。
今年台风“丹娜丝”来袭前,铁路保护巡查副工长朱森涛带领工班成员沿着保护区沿线,重点排查树木与易漂浮物。当排查到盐桐区间时,发现杂草茂密、树木枝叶靠近轨行区,朱森涛当机立断决定清理。工班成员迅速行动,顶着烈日投入工作。朱森涛带头砍伐靠近轨行区的树木枝干,其他成员割草、搬运清理物。几个小时后,盐桐区间周边隐患消除。看着列车通过时,鞋里倒出的小石子成了同事们流传的“敬业计量单位”。
这样的故事在工班里比比皆是。铁路保护巡查员自称“铁轨旁的钉子”——不起眼却不可或缺,熟悉保护区内的每一处弯道、每一座桥梁。这些细微的经验,汇聚成列车平安通行的坚实保障。
当列车平稳驶过,乘客或小憩或观景,未必注意到保护区中这些默默守护的身影。但正是铁路保护巡查员日复一日地行走,编织出一张无形的安全网。夕阳西下,巡查员完成当日最后一次巡查,鞋底的花纹又磨平些许,但铁路沿线的平安刻度越发清晰。
夕阳西下,铁路保护巡查员完成当日最后一次巡查。鞋底的花纹又磨平了些许,但铁路沿线的平安刻度却越发清晰。这些用脚步丈量安全的守护者,正在以最朴实的方式诠释: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始终在路上,踏平前行的每一寸征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