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8日电(奚金燕)近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上城区主场活动暨钱学森科技文化主题活动在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启幕。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共筑科技强国梦”为主题,聚焦科学家精神传承、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与全民科学普及,生动展现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创新实践。

活动现场。主办方 供图
启动仪式在科普剧《追光少年》中拉开帷幕。该剧由上城区科协联合杭州市蒋筑英学校共创,以跨越时空的“电磁对话”为线索,讲述科学家蒋筑英的科研故事与精神传承,激励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勇于探索、敢于追梦。
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韦云在致辞中表示,上城作为杭州市的核心区,是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重要通道。将首个全国科普月上城区主场活动特设在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有着特殊的意义,希望在场各单位群策群力,锚定中央创新区(CID)建设,紧扣“CBD+科创”发展定位,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助推资本“活水”能够精准滴灌科技“青苗”,为上城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时代动能。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需要生动的载体和创新的表达。由上城区科协推出的“科学星火·照亮未来”100个科学家故事流动科普展,正是这样一次有益的尝试。场外,活动展出了古今中外百位科学家,让科学家精神可知可感可悟;场内,大屏幕中上城学子与科技工作者在办展期间的精彩互动,舞台上杭州市钱学森学校“红领巾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也让科学家精神弘扬工作变得更加立体。
科普,是星辰大海的浪漫叙事,也扎根于百姓生活的细微之处。活动现场,上城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哲持上台,正式发布了上城区科普资源包,为公众提供涵盖卫生健康、科普反诈、前沿科技等多领域、多形式、多样化的科普精品,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这些资源包是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更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为全面落实《科普法》要求,打造高素质新质生产力科普人才队伍、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跨步提升,活动成立了上城区新质生产力科普讲师团。杭州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鲁玉安为浙江省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馆副馆长陈岩,杭州视觉部落创始人、第八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获得者周勇等7位讲师代表颁发聘书。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今年全国科普月活动是自《科普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的首个全国科普月。科普主题活动从以往的“科普日”拓展为“科普月”,是一项事关全民、关乎长远与未来发展的奠基性工程,体现了国家对于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科普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周国辉会长强调,要进一步创新科普工作,增强科普内容的生动性,需重点把握三个维度:一是要让科学家精神“亮”起来,鼓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系统总结并广泛传播科学家故事;二是要让科普内容“活”起来,科普不仅是专家的专业分享,更应致力于将复杂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便于公众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三是要让科普服务“暖”起来,整合各类社会科普力量,针对社会实际需求开展分众化科普,积极探索符合群众期待的科普形式。
据悉,本次活动由上城区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上城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杭州市蒋筑英学校协办。活动外场同步设置了“SciLuck科普长桌”互动展区,通过图文展示、实物模型与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拉近公众与科技的距离,生动呈现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科技创新的现实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