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构筑内外支撑体系 海亮科服助力教师持续“为爱发电”
2025-09-10 19:43:20   来源:中新网浙江

  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10日电(奚金燕)“一边默念‘没事的,都会好’,一边翻来覆去想开学后的课表、作业和班级事务,连梦里都是学生的身影。”开学季以来,社交平台上不少教师分享的“开学焦虑”引发共鸣。

  恰逢第41个教师节,在致敬教师以专业与热忱守护学生成长的同时,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更广泛关注——据中国人民大学团队研究数据显示,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达16%,高于其他职业,且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过去20余年来处在缓慢上升趋势。

  相较于其他学段教师,中学教师更是因多重压力成为“高危群体”。如何为“育人者”及时“加电”,让他们在教书育人生路上更有力量,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教师承担多重角色  成为“六边形战士”

  “课堂授课只是入门操作,课后要当‘移动学生档案库’,家长群里是‘24小时客服’,还要处理学校的活动、培训、宣传任务。”一位初中班主任的吐槽,道出了许多教师的日常。

  作为连接学生、家长、学校的“核心纽带”,教师的角色早已超越“教书匠”,成为一名“六边形战士”: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又要及时回应家长的各类疑问,还要承担校园管理、综合实践、评比等非教学任务,长期处于“超长待机”状态。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句挂在教师嘴边的话,是他们扛起重担的动力,却也让压力悄悄“堆高”。教育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海亮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张秀琴观察到一个现象:由于教师这一职业承载着极高的道德要求与社会期待,部分教师即便出现心理问题,也会因“病耻感”在认知上不愿或不敢承认,但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共生的、同步的。

  此前,张秀琴带领团队走向县域学校,基于前期调研所发现的典型问题,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张秀琴团队邀请班主任、心理教师全程观摩,并将心理设计方案免费分享给当地学校。

  “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次培训,而是通过培训帮助当地成立一支在地化的心理建设团队,即使我们外部支援撤离后,当地仍具备持续的心理自助能力。”张秀琴表示,其团队还开设线上远程督导机制,帮助校园心理教师持续学习最新理论、政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巧。

  从“自我觉察”到“学校支持”

  对教师个人而言,及时捕捉心理“预警信号”至关重要。张秀琴提醒,若出现持续性失眠、情绪波动大、人际关系紧张,或不明原因的胃痛、皮肤过敏等躯体化症状,需高度警惕,主动向学校管理者说明情况,调整工作安排,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但现实中,校园心理支持资源仍存在“短板”。当前,多数学校虽设立心理咨询室,但部分存在资源配置不均、人员专业度不足的问题,且更多聚焦学生心理支持,对教师的关注有限。

  “很多校园心理讲座都是教老师如何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很少直接帮教师疏解自身压力。”张秀琴说,从学校层面,她建议建立常态化心理支持机制:每学期开展1-2次教师心理健康讲座,聚焦自我评估、压力识别与调节方法;定期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教师在互动中掌握实用的情绪疏导技巧。

在“中国县域青少年心理健康赋能行动”团体心理辅导专项培训上,张秀琴发表结营致辞。海亮科服供图

  在“中国县域青少年心理健康赋能行动”团体心理辅导专项培训上,张秀琴发表结营致辞。海亮科服供图

  今年5月,海亮教育园就曾举办为期三天的团体心理辅导培训,邀请顶尖专家团队授课,150余名心理教师参与后反馈“不仅学到技术,自身压力也明显缓解”。

  “意识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张秀琴说,教师心理健康的守护,需要学校与个人共同发力。

  分层培训数字赋能  多方织网守护教师

  “当前不少教师培训主观随意,缺乏分层诊断和系统课程。”海亮科技优才教师研修院院长张乐齐表示,目前教师成长支持多为零散拼接,海亮想通过长周期系统化培养机制,在校园真实场景中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实现教师个体成长与学校管理优化的双重提升,从而帮助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为此,该院团队在广西12所学校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针对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教研组长、一线教师设计差异化课程:帮助管理层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工作合理分配,避免任务“无序下压”;为班主任、一线教师提供学生管理、家校沟通的可落地方案,切实减轻工作负担。

海亮科服广西区域教师分类分层培养线下集训现场。海亮科服供图

  海亮科服广西区域教师分类分层培养线下集训现场。海亮科服供图

  数字化工具也成为“减负赋能”的帮手。海亮科技打造的教师专属平台“师圈儿”,既为教师提供心理专家咨询通道,也搭建起同行交流的“社交圈”——教师可分享困惑、寻找共鸣,还能获取教学资料;团队还研发多款教研管理、课堂表现相关的数字产品,简化教师工作流程,提升效率。

  张乐齐表示,“我们不断用数字化工具去赋能我们的教师培训,比如教师在师圈上分享培训心得、反馈意见,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意见优化我们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将老师们感想汇集成培训成果手册,提供给更多人。”

  “当我们期待教师‘托举孩子的未来’时,不能忘了他们也需要‘被托举’。”一位业内人士呼吁,教师心理健康不是“教育独战”,而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协同工程”,唯有如此,才能让“为爱发电”的教师,始终有“电”可充。(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