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26日电 (张益聪 黄艳丹)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20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点绿成金”“点竹成金”“点水成金”的故事在之江大地不断上演。
在当地政府及监管部门指导下,温州银行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绿色金融发展布局,探索建立匹配碳排放强度控制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与以节能降碳增效为导向的服务体系,以金融力量绘就生态共富新图景。

日前,温州银行丽水分行共富金融专员走访茭白种植户。(黄艳丹 供图)
点绿成金:生态优势转化富民资本
茭白采收季的丽水缙云县大洋镇,茭农们忙着采摘新鲜茭白,一派丰收景象。作为知名茭白种植特色产业村,这里的茭白2018年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茭白栽培系统也入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清单”,被誉为“水中人参”。
大洋镇依托优良生态环境,深耕生态农业,创新“稻蔬轮作”“种养循环”“茭鸭共生”等模式,构建起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链完整的生产体系,既带动农户增收,又成为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我没想到现在贷款手续这么方便,利率也合适,一下子解决了茭白生产的资金难题。”大洋镇种植户张先生表示,今年开春,他的合作社计划扩大规模,却因资金缺口犯了难。
张先生在向温州银行申请后,温州银行丽水分行共富金融专员随即深入大洋镇调研,察看土地翻整、育苗大棚和农机设备运行情况,详细了解生产规划与资金需求。
针对张先生的合作社,上述分行迅速完成信用评估,次日便发放50万元专项贷款,保障其升级养殖模式、扩建茭白基地的计划落地。
对此,张先生说:“现在家里12亩茭白田采用‘茭鸭共生’模式后,每亩至少增收几千元,明年打算再多承包几亩地。”

日前,温州银行丽水分行共富金融专员走访麻鸭养殖基地。(黄艳丹 供图)
点竹成金: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
绍兴市柯桥区被誉为“中国竹笋之乡”。近年来,柯桥区平水镇深挖山区毛竹资源潜力,不断拓宽竹产品销售渠道,健全产业链条,实现“点竹成金”的跨越式发展。
在平水镇若耶村的某竹木制品加工厂车间内,工人熟练操作机器,一根根竹子经多道工序变成竹筷等各类竹制品。这家成立于1990年的科技型企业,专业从事肉串竹签、竹筷、竹基纤维等竹制品生产销售,采用机器流水线加工,产品主要出口日本、意大利、韩国等地,年总产值达1.5亿元。
此前,上述企业计划推进“年产2万吨竹基纤维材料加工项目”,却因资金缺口急需流动资金周转。温州银行绍兴分行共富金融专员走访时了解到企业需求,立即成立专项小组开展现场调研。
经调研,上述分行结合企业打造的“农户+强村企业+集体”利益联合体模式,该行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提供3600万元毛竹专项授信支持,助力企业实现竹制品加工从半成品到成品、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双重升级,有效盘活若耶村毛竹资源。
此举还为当地村集体每年增收600万元,带动农民年增收约800万元,创造1500余个就业岗位。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银行的资金支持解决了关键难题。未来我们会致力于竹制品技术升级与价值提升,让每一根竹子物尽其用,创造更大综合效益。”

日前,温州银行绍兴分行共富金融专员走访竹木加工企业。(黄艳丹 供图)
点水成金:山水资源转化旅游动能
在浙江乡村振兴进程中,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正实现有机统一。仲夏的宁波东钱湖城杨村,宽阔溪流穿村而过,避暑纳凉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这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不仅是风景,更成为当地增收的“绿色引擎”。
“我们依托城杨村独特的溪水古村风貌,致力于打造集‘生态循环、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农业旅游度假区。”浙江某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先生说。
这家企业专注于乡村生态农场、生态餐饮、经典民宿等绿色农业科技项目建设,计划与东钱湖城杨村合作,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生态集市,通过“线上平台+线下体验”销售村民产品,助力城杨村成为网红村。
但此前,上述公司因缺乏抵押物面临融资难题,生态旅游计划险些搁浅。温州银行宁波分行共富金融专员获悉后,经实地调研,迅速为叶先生发放30万元随借随还信用贷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叶先生表示,上述项目涉及200亩的生态农场,不仅为村民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还积极带动城杨村及周边村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旅游消费增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