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浙江新闻9月29日电(王逸飞)29日,“北航国新院·天目山实验室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活动”暨杭州市余杭区“海创未来”大会在杭州余杭举行。本次大会是2025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的重要部分,由杭州市委人才办、余杭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国际校园、天目山实验室联合浙江大学、湖畔实验室、国科大杭高院等高校机构举办。
本次大会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紧扣智能感知、网络通信、智能计算、智能控制(以下简称“感传算控”)四大赛道,设置院士主旨分享、项目路演、圆桌对话、人才洽谈等丰富环节,吸引超800名海内外顶尖科学家、青年学者、企业家和投资人参与。
当日,一批“感传算控”领域顶尖院士的齐聚成为活动一大亮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乔治·帕里西发表视频致辞,赞誉余杭为“历史与未来交汇的创新沃土”。中国科学院院士、仿生界面材料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江雷带来“感传算控”主题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崔铁军就研究领域作学术交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北航国新院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闫勇,欧洲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袁小聪等也分别发表精彩演讲。
活动中,仿生界面材料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北航)正式启用。这是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落地余杭的第二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瞄准新材料领域前沿方向,引领仿生材料在装备轻量智能化、医疗健康、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将为深化校地协同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高能级平台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注入新动能。
记者从余杭区委人才办了解到,余杭正加速布局“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科创矩阵,持续提升集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当地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动推进“杭州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载体建设,依托“双创博士学院”“玉鸟计划”培养一批兼具科学家素养、产业化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的“双栖双创型”人才,今年新入选省科技型企业家选树计划21名、科学企业家选树计划7名,均列浙江省第一。该区还推动校院企人才流动共享,积极开展“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聘工作,鼓励高校人才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今年以来落地清华、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人才领衔项目近70个。
今年也是余杭区“感传算控”产业交流活动第三次举办。本次大会设立“感传算控”四个分会场,邀请行业科学家、青年学者及企业代表等,围绕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产业转化呈现多维度、高浓度的创新思想盛宴。
近年来,余杭持续深化与省实验室和重点高校等科研平台的合作,推动“企业出题、院所答题、产线验证”的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具有余杭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区域实现路径,累计开展恳谈会、项目对接会等专题活动200余场,吸引落地“感传算控”领域人才项目超过150个,推动140项关键技术实现转移转化。在产业集聚方面,当地新增“感传算控”领域上市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29家,新认定国高新企业294家。
从众多院士齐聚,到“感传算控”赛道硕果累累,不难看出,如今余杭打造的“海创未来”人才品牌正越擦越亮。
2023年底,该区推出“海创未来”人才品牌。两年来,其持续引领该区的人才生态优化升级。例如余杭迭代形成“8+1”人才政策体系,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全生命周期人才保障政策体系;围绕持续优化国际化生态,落户杭州市首个市级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办理专窗,办件量达全市三分之一等。
“在对创新、对人才的全方位支持,以及对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支持方面,余杭已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这些支持政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可以给人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非常难得的。”去年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国际校园工作的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北航国新院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闫勇如是表达他的体会。
目前,余杭区人才总量已突破49万人,占常住人口近三分之一。“余杭成就人才、人才成就余杭”的良性互动格局正在这片土地加速形成。
余杭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余杭将坚持“人才引领 创新驱动”不动摇,以“感传算控”为切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未来产业,高质量推进未来科技城人才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不断擦亮“海创未来”人才品牌,做深做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为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持续注入人才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