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18日电(奚金燕 许新云 俞萍 胡晨歆)六十年一甲子,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轮回,更是产业变迁的周期。近日,600余名“老汤齿人”从全国各地汇聚浙江金华,纪念浙江汤溪齿轮机床厂创建60周年。这不仅是一场温暖的怀旧聚会,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序章。
作为金华制造业的“黄埔军校”,老汤齿的精神火种从未熄灭。从这座“三线工厂”出发,到汽摩配产业集群崛起,再到千亿级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平台成型,金华制造业完成了一场跨越六十年的链式晋级。

老汤齿厂区。金华开发区 供图
“三线工厂”:山窝窝里飞出“金凤凰”
1965年2月,来自宁波机床厂和杭州矿灯厂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奔赴金华西部支援建设汤溪齿轮机床厂。在老汤齿第一任书记邢化川带领下,300多名职工克服电力不足、供水困难等重重困难,“先生产,后生活”,仅用三个月就完成迁厂。当年5月,随着185台设备陆续就位,这座承载工业记忆的工厂正式投产。
在老厂区,一片保存完整的六连跨老厂房静静伫立,曾是精密机床的诞生地。这里生产的CY6140A和LG1643H两款主力产品,性能在当时国际领先。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省重点企业,老汤齿以其对精度的极致追求闻名。“齿轮啮合误差须小于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老厂长张适秋回忆。严格的“QPES质量否决制”让老汤齿生产的精密机床被机械工业部誉为“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产业裂变:“一鲸落”而“万物生”

俯瞰老汤齿厂区。金华开发区 供图
20世纪90年代后期,老汤齿日渐式微,但它播下的产业种子开始生根发芽。1996年,黄河清、吴月华夫妇怀揣在老汤齿积累的技术与梦想,辞职创业。从租借的两间厂房起步,到2010年成功上市,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从零部件到总成、从商用车到乘用车领域的跨越,如今已成为国内变速器行业领军企业,持续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链,带动金华形成涵盖零部件、总成制造、系统集成的完整汽摩配产业集群。
与万里扬竞逐全新赛道不同,郑福明选择接过老汤齿的接力棒,接手改制而来的浙江汤溪齿轮机床有限公司。他带领“新汤齿”坚持技术创新,其双端数控机床成为浙江省经济型机床的标杆。在金华,像“新汤齿”这样的机床整机生产企业共有18家,还有约130家机床配件企业。这些企业构成了金华机床产业的基础架构,虽然产业规模不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但其作为“工业母机”的地位不可替代。
一鲸落,万物生。在万里扬、今飞等龙头企业带动下,金华汽摩配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市汽摩配行业规上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669.58亿元,同比增长60.32%,增势强劲。
创新传承:从“齿一代”到“齿三代”
创新的基因在老汤齿人身上代代相传。今年9月,万里扬成功试制新能源两挡自动变速器;10月,其机器人行星关节模组首台产品下线,标志着企业在精密传动领域实现关键技术跨越。
距离万里扬不远,零跑汽车金华生产基地总装车间里,机械臂正在精准安装车身部件。9月25日,零跑第100万台整车在这里下线。在金华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约60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五分钟产业圈”,构建了完整产业链。2020年至2024年,该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8.2亿元跃升至494.5亿元,实现连续四个百亿级跨越。
推动产业升级的,还有从老汤齿走出的传承者。夏伟强的父母是老汤齿职工,1990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厂里尊重技术的氛围吸引,也成为其中一员。如今,在零跑、万里扬等企业的研发线上,不少像夏伟强一样的“厂二代”,秉持父辈“毫米必争”的工匠精神,在新能源与机器人等全新赛道上书写新篇章。
技术的薪火仍在传承。丁桂清不承想,当年泡在老汤齿车间的岁月,竟悄然锚定了孩子的职业航向——其“80后”的儿子与儿媳如今分别在合资车企和上汽研发中心担任工程师,从事发动机及自动驾驶技术研发。
漫步在老汤齿厂区,厂房、水塔默然守望,定格往昔辉煌;而创新的精神基因,却早已突破时空界限,深深融入新一代制造人的血脉,推动着这片土地向着更高的制造梦想前行。
从“三线工厂”的机床轰鸣,到智能工厂的数据奔流;从“齿一代”精益求精,到“齿三代”向新而行,金华用一甲子印证:真正的工业血脉,从不会因时代更迭而枯竭。当万里扬的变速器与零跑的电机同频共振,我们听见了产业的强劲心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