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20日电(张煜欢)疼痛,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第五大生命体征”。自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倡议设立“世界镇痛日”以来,确定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一为“世界镇痛日”。为了引起公众对疼痛的关注和认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确定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为“中国镇痛周”。
10月20日是第21个世界镇痛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在2025年世界镇痛日到来之际,浙江省疼痛学奠基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疼痛科主任严敏教授呼吁:“别再忽视身体发出的疼痛警报,别再把‘忍痛’当坚强。如果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或影响睡眠、工作、生活,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疼痛科就诊。”

图为疼痛科医生在查房中。浙大二院供图
很多人对于疼痛治疗的理解,就是简单“打一针”就能缓解疼痛,实际上并非如此。
疼痛科的微创治疗是技术含量极高的“精准手术”。目前开展的微创技术涵盖神经阻滞、射频消融、臭氧治疗等20余种。比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实时看到神经、血管的位置,避免盲目穿刺;射频消融术则通过精准调控温度,毁损病变神经,达到长期镇痛的效果。
精准是疼痛治疗的核心,只有找到“靶心”,才能一击即中。浙大二院疼痛中心每年开展各类微创治疗超2000例,有效率达90%以上,很多患者通过微创治疗,快速缓解疼痛,提高了生活质量。
实际上,中国不同地区疼痛医学发展不平衡,中低收入地区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镇痛困境:既存在民众“疼痛是小疾”“忍痛即坚强”的认知盲区,也面临“看病远、看病贵”的可及性壁垒,更受限于基层专业短板,导致大量患者在疼痛中延误治疗,甚至诱发并发症。
“浙大二院疼痛科以‘破解镇痛资源不均’为使命,用十余年系统性实践构建起覆盖‘能力赋能-生态构建-资源下沉-跨域辐射’的疼痛医疗帮扶体系,成为行业标杆。”严敏教授介绍道。
早在2009年,科室在严敏教授引领下,率先牵头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巡讲”,足迹遍布浙江11地市,同步创立“浙江疼痛沙龙”,以季度为周期深入县级市,为基层医生注入疼痛评估、药物规范使用、微创技术等核心能力;2011年牵头筹建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2017年联合浙江省内外80余家医院组建“浙江疼痛医联体”,2019年协助成立浙江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从“单点培训”升级为“区域学科生态搭建”。
2020年“山海工程”启动后,疼痛学科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深下沉、真落地”:组建专家团队扎根山区海岛,定期驻点湖州、衢州、丽水、舟山等基层医院,不仅坐诊手术,更手把手带教、帮助建立疼痛专科门诊,让微创镇痛技术在县域“从无到有”。
科室自2012年开设疼痛病房以来,坚持“请进来”孵化人才,每年接收30余名全国进修医生,其中不乏来自贵州、云南、新疆等欠发达地区的学员,坚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班进行颅神经射频、交感神经射频等专项特色技术的全国性推广培训,这些“种子医生”学成后将浙二镇痛技术带回家乡,形成“一人进修、一片受益”的辐射效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