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21日电(奚金燕 钱素芳 吴璇)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进程中,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通过治理创新托举民生“幸福曲线”,成为各地探索的重要课题。

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提供服务。金华开发区 供图
空间之变:从“无处活动”到“一站式服务”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其效能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在浙江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和悦社区,党委书记汪燕飞还清晰记得社区成立初期的窘境:“当时只有1处80平方米的临时办公点,连个像样的活动场地都没有,开展活动得四处‘借’场地。”
为破解“有需求无空间”的难题,该社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矛调工作站、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打造了2000平方米的“一站式”融合服务平台——亲邻社,构建起“1+3+N”睦邻空间矩阵。
如今每到周末,亲邻社里一派热闹景象:孩子们参加兴趣课程,家长们交流育儿心得,老人们学习智能手机应用。这个空间不仅解决了服务场地不足的问题,更促进了居民间的“心灵融合”。
调解之道:多元共治化解千头万绪
面对拆迁安置小区与商品房小区混合、居民构成多元的复杂情况,基层矛盾纠纷如何化解?和悦社区探索出“1+6”多元调解模式,成为打通法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法宝。
“1个核心枢纽是亲亲家矛调工作站,6指的是6支专业调解队伍。”汪燕飞介绍。亲亲家矛调工作站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站长,统筹制定调解规则、分配调解任务、协调跨团队合作,并建立程序规范、民众满意度测评、矛盾化解率指标等调解质量评估体系,确保调解公平有效。
“6”指6支专业调解队伍。其中,“红烛格老先锋队”由7名平均年龄65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成,擅长调解拆迁安置、老人赡养、房屋产权等复杂纠纷;“和姐调解服务队”由15名平均年龄42岁的女性居民党员、楼道长组成,聚焦婚姻家庭、婆媳关系、邻里摩擦等情感类矛盾;法官律师志愿服务队每周三固定坐班,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调解协议合法性审核等服务;家警服务队由社区民警与5名热心居民组成,负责处理噪音扰民、宠物伤人等治安隐患类矛盾;社会组织服务队引入3家专业机构,提供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辅导等服务;燕姐工作室以汪燕飞的名字命名,处理日常如婚姻、亲子等家庭关系困扰。
这套调解机制运行成效显著:自2019年5月成立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2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群众满意率100%,社区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社区。
融合之效:从“物理聚合”到“情感认同”
在推进“村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浙江各地注重通过精细化服务促进情感融合。在金华开发区和悦社区的一次山楂糕制作活动中,居民程秋霞从参与者变身授课老师,这一转变正是基层治理成效的生动体现。
“大家围在一起揉面团、聊家常,手里忙着活儿,心里也热乎乎的。”程秋霞说,这样的活动让新老居民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通过生日派对、四点半课堂、老年大学等系列活动的开展,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持续高涨。数据显示,2024年抽样调查中,居民对“我是和悦人”的认同度从2019年的32%提升至89%,对社区事务发表意见的意愿从28%跃升至76%。
从金华开发区的实践到全省范围的探索,浙江正通过空间重塑、多元共治、情感融合等创新举措,持续优化基层治理体系,让民生“幸福曲线”在之江大地徐徐扬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