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21日电(林波 王玉追 季宗富)在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实践浪潮中,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以“人才破局”为核心抓手,率先探索农村职业经理人乡村运营模式,通过系统化制度设计、专业化人才培育、市场化资源整合,成功破解普通村庄“专业人才缺、资源盘活难、业态创新弱”的共性困境。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在鄞州,12支职业经理人团队已带动66宗闲置农房“焕新”、60余个乡村业态落地、超5000万元社会资本注入,更催生出城杨村漂流经济、岐下洋村品牌农业、走马塘村研学产业等标杆案例,不仅为乡村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鄞州方案”,更构建起“人才进村—产业兴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良性循环,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启示。

鄞州乡村一景(资料图)。 (浙江农林大学供图)
乡村共富,鄞州做对了什么?
鄞州的探索并非简单的“人才引进”,而是通过制度、机制、模式的三维创新,将职业经理人转化为乡村运营的“核心引擎”。
譬如,在选培机制上,其构建“精准选村—优中选才—科学考核”的闭环体系——先从村情禀赋、资源特色、干部队伍三维度筛选12个试点村,避免“大水漫灌”;再以“懂市场、善运营、有技术、能管理、爱农村”的“五星标准”,通过全国首创的乡村CEO路演招募150余个团队竞逐,最终形成“70%本土人才+30%长三角智力”的人才矩阵。
此外,其还建立“四方利益共同体”考核机制,将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与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纳入核心指标,以“20万(元)补助+20万(元)绩效+收益分成”的阶梯激励,激发团队长期服务动力。
在赋能体系上,鄞州打造“智库+资源+实践”的立体化支撑网络,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建立专家工作站,提供“一村一策”指导等。
鄞州的实践成效,在一个个鲜活案例中得到生动印证,更折射出乡村运营从“资源闲置”到“价值变现”的深层变革。
例如,城杨村曾面临“生态资源丰富但转化能力弱”的困境,职业经理人团队引入2000万元亭溪漂流项目后,不仅实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提供50个灵活就业岗位,更通过引入17家特色业态激活全域消费,推动村房溢价率达200%、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翻倍。
这一案例证明,专业运营能让“沉睡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持续的经济收益”,更能通过业态联动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鄞州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的意义,早已超越“解决某个村庄的发展问题”,其深层价值在于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
其一,人才赋能是破解乡村发展瓶颈的“关键钥匙”。鄞州的探索证明,乡村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的专业能力——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普通村庄既能获得市场化运营思维,又能链接外部资本、技术、业态资源,从而打破“自我循环”的发展困境,这为“人才下沉”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路径。
其二,市场化机制是实现乡村长效运营的“根本保障”。
从“20万(元)补助+绩效奖励+收益分成”的激励模式,到引导运营公司开发文创、研学等“自我造血”业务,鄞州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不包办、市场运作不缺位”,既通过政策扶持降低运营初期风险,又通过利益绑定推动团队从“依赖补助”向“自主盈利”转型,这为避免乡村运营“昙花一现”提供了机制支撑。
其三,利益共享是凝聚乡村发展合力的“核心纽带”。鄞州构建的“四方利益共同体”,将经理人、村集体、村民、市场的利益紧密绑定,既让村民通过闲置农房出租、家门口就业获得直接收益,又让村集体通过业态培育实现资产增值,更让职业经理人通过长期服务获得合理回报,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模式,正是乡村运营能够持续推进的根本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