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25日电(林波 郑周璇 张健康 李宛颖)10月23日,2025“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浙江省地理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行。
此次会议围绕“地理纽带与文明交流互鉴: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中的运河对话”主题,聚焦深化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外文明对话与地理研究创新。

近日,活动现场。 (浙江外国语学院供图)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张环宙在致欢迎辞时指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文旅产业正加速迈向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以运河等地理脉络为纽带的文化与旅游融合,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浙江外国语学院依托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深耕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为浙江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贡献了“浙外力量”。本次研讨会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对运河文明时代价值的深度挖掘。
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杨小平表示,本次大会聚焦运河这一“流动的地理遗产”,彰显了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核心命题的当代意义。浙江外国语学院积极发起筹建“世界运河学会”,将为全球运河研究与合作开启新的篇章。期待以此次大会和世界运河学会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为推动浙江地理学科发展、服务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张建珍指出,今年“双会合一”的模式,体现了“校地协同、国际联动”,是新时代中国地理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声音传到世界学术界”的生动写照。
据悉,会议还举行了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和浙江外国语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社科赋能,打造“运河文化示范区”“国际传播先行区”等,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校高水平建设增添动能。

近日,揭牌现场。 (浙江外国语学院供图)
此外,会议举行了第八批浙江省教育厅协同创新中心——“大运河文明交流互鉴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
会上,浙江外国语学院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24亚欧运河城市指数》报告。
本次会议由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省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还设置6场分论坛,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地理空间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与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开展了专题探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