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计人员在现场核对项目施工范围。余杭审计供图
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30日电(王逸飞 陈晓烨 丁萱)今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审计局(下称余杭审计)以“科学规范提升年”专项行动为契机,推动了一场审计监督的“效能革命”。当地审计人员不再止步于查账核数,而是大步走进田间地头、产业园区,在一线“把脉问诊”、为民解忧,为区域治理现代化注入坚实力量。
脚步向下 破解一线“堵点”“难点”
脚步向下,问题才浮得上来。在余杭,审计人员不再是办公室里的“数据核验员”。以“脚步丈量走余杭”调研机制为依托,他们走进乡镇田间地头,排查乡村振兴路上的堵点、难点,深入产业园区车间,探寻企业发展中的“成长烦恼”,把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转化为一份份精准的审计立项报告。
例如在某区直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该局两个技改项目存在资金误拨情况,审计提出后,已追回上述补助资金。
与此同时,余杭审计系统梳理近年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重点关注审计覆盖不足、易反复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实施阶段,则更注重统筹管理,推动各类审计协同发力、系统集成。
同级审项目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等项目专业性强、聚焦点精。余杭审计以“同级审”为引领,整合各类审计项目资源,推动项目间有机融合,实现了审计监督效能的倍增式提升。
依托这一联动模式,余杭审计在资金管理核查、民生难题破解和政策落实督促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例如累计盘活余杭全区多处账外资产,推动全区公车租赁支出实现从“分散”到“集中管理”的根本转变。
此外,余杭审计在审计实施中积极推出“大工作方案”与“大专报方式”,形成交互融通的协作机制,闲林街道、仓前街道、仁和街道经济责任审计组开展专项研讨例会上,统筹落实六个专题,明确镇街审计重点,共享先行项目疑点及思路,并对同类问题进行共性分析,着力从发展和改革视角深挖体制机制漏洞与普遍性规律,让审计建议更具针对性与指导性。
内外发力 激活审计“效能”“合力”
审计会议室里,审计人员围坐桌前,时而交换纸质材料补充细节,时而指着屏幕剖析问题疑点,复杂的审计任务在这样的协作中被一步步拆解推进。
面对复杂审计项目中的效率、风险与人才瓶颈,余杭审计打破了科室“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组建“雁阵团队”以“分管领导统筹方向、科室长牵头协调、主审具体推进、成员协同配合”的协作机制,大家一起研讨审计思路、共享信息资源、深度剖析问题,形成了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
在数字化浪潮下,余杭审计也积极推进数字赋能,搭建起可洞察“人、企、事关系网”的智能分析系统,精准识别“采购腐败”线索,并巧妙运用“SQL+地理信息可视化”大语言分析模型,有效揭示财政资金损失问题,让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余杭审计积极向外“借势”。例如立项阶段,广泛听取各部门意见建议,与纪委、公安等年度监督重点同频共振,切实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中的独特作用。审计过程中,联合纪委、公安深化对惠民殡葬、农林水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协同财政部门,加强对创新载体资金投入合理性与运维可持续性的监督;配合组织部、纪委,强化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研判。整改阶段,则与纪委、人大等部门联合组建督查组,针对重点领域中举一反三不到位、复发风险高、整改进度缓慢等难题开展联合督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