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31日电(吴君毅 陈爱民 钱梦莹)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杭州市临安区荣获“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绿色发展实践地”称号。近日,记者跟随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行自然之道 养万物之生 盼生态之兴”媒体采风团走进临安的山林村落与产业园区,探寻其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路径。

位于临安区的龙井村。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在龙岗镇龙井村,曾经零散的农田经整治后变身三渡·山地运动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村党总支书记郑磊力说:“游客增多让年轻人回流,民宿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如今,该村农家乐床位从十几年前的十几间增至近千个,年增收近千万元。浙西大龙湾景区、龙井峡漂流等项目更让龙井村成为临安旅游的“金名片”。同一区域内,昌化镇双塔村依托风之谷景区打造华东首个“草原主题”旅游目的地,通过整合闲置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0万元租金收入,并提供70余个固定岗位,旺季用工超400人次。景区免费开放的停车场变身共富集市,村民在家门口售卖农特产品,实现增收致富。
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成为临安生态经济的重要引擎。以山核桃产业为例,在姚生记数字观光工厂,全透明生产线展示山核桃从干燥到包装的全流程,日产山核桃仁5吨、手剥山核桃10吨。企业负责人邓杨勇介绍,数字化炒制技术将能耗降低30%,通过标准化程序实现连续自动化生产。覆盖37个规模化基地、160家加工企业的“山核桃产业大脑”平台,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并获浙江省数字乡村“金翼奖”。

当地的山核桃产业。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生态资源的统筹联动更在全域层面织就幸福网络。天目山脚下的月亮桥村,借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示范型村落景区创建,形成风情小镇、古窑体验区等四大特色产业区。民宿服务业吸纳100余人就业,盘活闲置资产年增收20万元。2023年,月亮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成为杭州市首批共富村。
总投资45.9亿元的天目未来谷项目,正成为临安全域发展的新引擎。作为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重要承接地,该项目联动“天目叠翠”“耕织原乡”片区,推动农文旅产业提档升级,预计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广区域。
从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到特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再到全域资源的统筹联动,临安正以生态为底色,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