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1月5日电 (刘子琳 潘荻扬 侯娜)清晨,外卖小哥袁学钱走进位于浙江宁波宁海县人民大道的一处“宁海路廊”枢纽站,从“24小时爱心面包屋”取了一个餐包和一瓶水。
“有它垫肚子,上午的‘战斗’就有底了。”袁学钱曾是这里的常客,如今却多了一个新身份——志愿者。利用跑单间隙,他主动为面包屋运送物资。“以前是别人温暖我,现在我也能温暖别人。”

“宁海路廊”一景。宁海官方供图
在宁海,像袁学钱这样因“宁海路廊”而改变的人不在少数。这座承载千年记忆、曾为行人提供歇脚地的文化符号,如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化身遍布城乡的志愿服务站点,成为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桥梁,铺就一条富有温情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理发再也不用跑远路了,志愿者手艺好,还免费!”在宁海外环路“宁海路廊”站,刚理完发的胡余荣老人满意地说。这个便民理发点,源于“剪爱90”志愿服务队发起人邵兴鹏的观察,“许多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理发成了难题。路廊本是遮风挡雨之地,如今正好把服务送到他们身边。”邵兴鹏说。
近年来,宁海以“传承文脉、激活空间”为理念,创新“政府引导+专业协作+制度保障”机制,推动“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多方协同。目前,通过盘活存量资源,该地目前已打造4处枢纽站,升级51个“甬爱E家·宁海路廊”服务点。
此外,宁海还探索“公益服务—积分激励—资源循环”机制,吸引200余名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服务,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如今,千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全县51个路廊站点,让“遇事有人帮、邻里互守望”成为社区日常。
据悉,宁海县委社会工作部将持续深化“宁海路廊”运营保障机制,设立“宁海路廊公益基金”,以可持续运营为重点,细化服务流程与管理机制,让“宁海路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