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1月6日电(蓝伊旎 陈金燕)5日凌晨,当城市渐渐沉寂,杭海城际铁路的“空中走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守护者。浙江交通集团海宁轨道运营公司机自正线二工班副工长吴新杰带领班组成员开启高架站顶棚灯检修工作。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安全较量的高空作业。

吴新杰对灯具进行维修。李昱辉 摄
深夜的杭海城际周王庙站站台,作业指令准时下达。吴新杰仔细检查每位施工成员的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和劳保鞋,这是他开展施工作业前的必备环节。“高空作业,安全永远是‘1’,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他说道。
作业平台缓缓升至距地面15米的高处。吴新杰一手紧握护栏,一手熟练地拆卸灯具。高架站的顶棚灯长期经受风吹日晒,螺丝易锈蚀、接口易老化,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到位。“不能用蛮力,得像对待精密仪器一样。”他通过手台提醒同事:“仔细看,个别密封胶圈已经轻微变形,雨水一旦渗入,就会引发短路。”

维修员对施工物资进行清点。李昱辉 摄
在不足2平方米的登高平台上,吴新杰需要完成检查、拆卸、更换、测试等一系列流程。他手持万用表,仔细测量线路电压和电流值,“电压稳定在220V±5%,电流正常……”直到数据合格,他才稍稍放松。更换灯具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与耐力的考验。吴新杰双臂稳托灯体,缓缓对准卡槽,直至灯体严丝合缝嵌入顶棚,最后用扭矩扳手将每个螺栓紧固到标准值。
凌晨3时,完成灯具更换后,吴新杰脱下手套,用手指轻轻触摸刚更换的灯具边框。“没有异常振动,安装到位。”这种细致入微的检查,源于他多年维修作业积累的经验——有些隐患仪器未必能测出,但触感和经验却能提前预警。
经过4小时的高强度作业,12盏故障顶棚灯全部更换完毕。当登高车降回地面,吴新杰的本子上已密密麻麻记录了各项检测数据:灯具编号、更换时间、电压值、扭矩参数……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次仰头抬手的坚持,是深夜里汗湿又风干的工装,更是对“零差错”的执着坚守。
天光微亮,首班列车缓缓驶入站台。明亮的灯光均匀洒落,乘客们或许不会知道昨夜高空发生的故事,但吴新杰和同事们坚守的背影,带着一份无需言说的满足——他们用专业与汗水,又一次点亮了城市苏醒的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