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李心迪:不做“少帅”做“陪跑” 以智能化织就永康智造生态网
2025-11-13 13:25:59   来源:中新网浙江

  中新网浙江新闻11月13日电(童静宜)当创二代从董事会接过权杖,李心迪的接班生涯却从街头派发传单开始。没人料到,那些被随手丢掉的名片传单,成了他公司推动永康制造业数字化的“原始密码”。

  在永康五金产业的转型升级浪潮中,浙江新凯迪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凯迪”)正以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悄然崛起。从乐队鼓手到车间学徒,从地推员到青年企业家,这位30岁出头的新凯迪“二代”用几年时间完成了从“创二代”到“实干派”的转变,并酝酿了一场产业“革命”:扎根于永康五金领域,将多家传统企业带入智能时代,下一步更要在东南亚架起一条用数字技术编织的“新丝路”。  

  从象牙塔到社会:创二代的跨界成长

  李心迪在门口接待每位上门询问的客户,他们大多是当地从事五金制造业的传统企业家。但无论多简单或尖锐的问题,他回答都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相比同龄人更显沉稳。除了新凯迪总经理,他身上的标签还有乐队鼓手、创二代以及两个孩子的父亲。

  能用“自由、热爱、热血”来概括的大学生活,让他体会到了挥洒青春、追求梦想的快乐。在创办乐队的过程中,他也发现自己享受舞台灯光和掌声的性格特点,但走出象牙塔,职场压力、条条框框的工作和一成不变的生活带给他极大的心理落差。从机关单位回到家族企业,似乎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此后,李心迪作为接班人进入新凯迪。和大众印象中的“二代”不同,他的“第一站”不是办公室看报表,而是在夏日炎炎的8月,到当地市场地推,去工厂基层车间当学徒。永康这座浙江中部小城市场主体超过16.6万户,汇聚了6.2万家企业,创业热潮充溢街头巷尾,五金制造产业链上下游都忙着紧锣密鼓地接发订单,许多经营者没有空闲听取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因此地推初期,不少客户将他拒之门外。

  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李心迪气馁。他常直面客户尖锐的问题,也收到过客户的投诉,但一线繁琐的工作让他收获颇丰。“我觉得掌舵人一定要听到一线的‘炮火声’,走近、倾听、了解客户甚至和他们交朋友,理解他们真正的堵点和需求,才有新凯迪的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至真至诚,共创共赢。”

  他将自己定位为“创1.5代”,既和“创一代”的母亲李敏共同创业,又以“创二代”的视野从象牙塔走入社会,开启独具创造力的新探索。

  从破局者到陪跑员:三代人的自我革新

  接待外界来访,李心迪总要面对一个问题:在永康这片传统制造业的热土,他们是怎么培育出数字化的“新花”?这一切要追溯到李心迪会计出身的母亲,早早就接触了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她发现不少永康老板不了解现代企业在接轨国际过程中要面对的管理细节,这让他们找到了永康企业数字化转型破局口。

  2012年,李心迪的母亲和外公共同成立了新凯迪,带着“工业强国,用科技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不断沉淀自身的技术及团队,经过多次的转型升级,逐渐成为集厂房规划、数字化、自动化于一体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成立了机器人研究院,一步步打造新凯迪的商业“王国”。

  伴随数字化自动化转型浪潮越掀越高,新凯迪陪伴了许多永康企业共同成长壮大。在这过程中,新凯迪团队也引入许多高端数字化人才,参与各类课题及科研,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以杭州为科研中心,辐射各个县域,建立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梯队,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拓展,逐渐多元化的前沿技术解决方案。

  有外公和母亲榜样在前,面对质疑时,李心迪以“利他思维”重构了自己的商业逻辑:“共创共建共赢不是口号,是我们陪跑多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写照。”他创新性提出“技术入股+陪跑服务”模式,与当地工具龙头企业共建数字化平台,实现从厂房规划到智能产线的全流程赋能。

  三代人的努力使新凯迪完成了从破局者到陪跑员的角色升华,而这种将客户变为合伙人的策略,使其在永康地区打造出独特的产业生态圈。

  从永康到世界:情怀者的数字“新丝路”

  回忆创业初期,虽然部分行业龙头和科技企业对数字化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但当时市场上整体普及率不高、认知有限、深度不足、挑战重重,数据孤岛、人才短缺、投入风险是普遍问题。在永康这个遍地商机的地方,为何在数字化这个“无人区”坚持十多年,李心迪说出了母亲的心声:对家乡的一种情怀。

  “我们一家三代都很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希望能够为家乡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上学时的懵懵懂懂到成家立业后理解母亲,李心迪始终记得外公临终前的嘱托——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一方面,传承情怀的信条使他感到责任在身;另一方面,近年来产业冲击也让他倍感压力。复杂的国际形势、黑天鹅事件以及行业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不断冲刷他的认知,因此学习思考,集众家所长形成企业战略和方法论,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他广交理念一致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完善数字化业态。

  面对国际化挑战,李心迪认为,无论是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推动企业发展,都应该与国际紧密接轨,将国产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二代接班身负重任,如何‘老壳穿新衣’,在老一辈的基础上冒新芽结新枝,是我们新一代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

  2024年,李心迪将泰国作为考察第一站,与当地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共建面向东盟的数字化服务中心,其“双轨并行”战略清晰可见:在拓展东南亚市场时,帮助中国企业建立海外智能工厂。“数字化不应有国界,我们要做的是搭建全球产业的数字桥梁,书写中国制造出海的新范式。”

  从中国小城到世界舞台,作为企业接班人,李心迪的成长轨迹既印刻着家族企业情怀的传承,也折射着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突围,它们似乎都指向同一个理念,就是李心迪所说:“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利己则生,利他则久,利众则强。”(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