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龙港:六年城市更新,“城”就宜居未来
2025-11-02 12:16:03   来源:龙港新闻客户端

  六年前,龙港横空出“市”,以中国首个“镇改市”的姿态,开启了一场破茧成蝶的深刻变革:

  六年过去,7项国家级改革试点落地生根,42项省级改革开花结果,3个案例入选中国改革典型;常住人口多了21.3%,98.2%的人住进了城里,真正实现“家门口变都市”。

  这座由农民胼手胝足创立的改革名城,用更新打破旧局,用变革拥抱未来,把“改革名城”的招牌,变成了老百姓手里“日子越过越甜”的实在。

  一张蓝图破局:让“零散镇”长出“城市骨架”

  “你看这青龙湖的水多清啊!”62岁的退休教师陈建国望着湖面,不禁感慨。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地,如今却蝶变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城市绿肺”,不久后,还有数字经济园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城市要先有‘脊梁’,才能长‘血肉’。”在龙港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局长林初橄的电脑屏幕上,新旧两张地图无声诉说着城市的巨变。

  过去,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零散的自建房,小作坊与居民区交错混杂,布局无序;如今,一幅“一核引领、多片联动”的空间蓝图清晰铺展——世纪大道宛如城市的“脊梁”,串联起老城文脉、新城活力与产业集聚区,重塑城市骨架。

  这背后,是龙港“1+1+N”国土空间规划的“魔法”。林初橄介绍,顶层设计先定调,把“改革名城·瓯越明珠”刻进城市基因;“三区三线”划底线,耕地不能碰、生态不能破;最贴心的是N项专项规划——学校要“步行15分钟能到”,医院要“挨着产业园建”,连街边停车位都算好“每千人至少10个”。

  如今漫步世纪大道,这张蓝图正化为现实:西段,印刷产业园内货车穿梭,生产繁忙;中段,BRT快速公交载着通勤人群高效通行;东段,龙港新城科创中心高楼林立,汇聚创新动能——这条“黄金发展轴”将曾经割裂的产业、居住与服务功能有机串联,实现功能协同与价值跃升。

  500亿“拆补建”:把“痛点”变成“幸福点”

  “规划不能挂在墙上,得变成老百姓能摸到的东西。”林初橄表示,设市以来,龙港累计投入超500亿元推进城市更新,让“镇到市”的蜕变肉眼可见。

  “以前去温州,要绕路走国道,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在龙港南互通收费站,货车司机李师傅正准备上甬台温高速复线,“现在走高速,40分钟就能到温州,拉货效率高多了!”

  设市六年,龙港投入90亿元建交通,“四横六纵”路网像一张网,把城区各个角落串起来——龙港大道拓宽后,早晚高峰不堵车了;鳌江五桥通车后,对岸的平阳居民来龙港购物只需10分钟;瑞苍高速正在收尾,明年通车后,到龙港的时间又能缩短。

  产业起了聚人气。以前工厂散在居民区,工人住城中村、孩子上学难;现在6个专业园区拔地而起,印刷包装产业园里有人才公寓,数字经济产业园旁建了园区学校。在产业园上班的李师傅说:“以前租房子要跑3公里,现在住公寓,下楼就能吃食堂,孩子就在隔壁学校上学,省心多了!”

  生活升维:更新的是城,暖的是日子

  造城的目的是“造生活”。

  如今,15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白墙整洁、电梯入户、花园错落,居住品质显著提升。城市“金边银角”的闲置空间也被精打细算——高速桥下变身便民停车场,街角空地“见缝插绿”建成“口袋公园”。

  一年之内,全市新增108处休闲空间、6000多个停车位,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常态。更令人赞叹的是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运行:餐厨垃圾转化为生物能源,污水经处理实现再生利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以前垃圾成堆、气味难闻,现在家门口干干净净,连空气都清新了!”居民由衷感叹。

  “15分钟公共服务圈”不是口号,而是每个居民的日常。张奶奶早上8点出门,步行5分钟到智慧菜场,扫码就能看蔬菜的产地;9点带孙子去社区养老驿站,自己下棋,孙子在旁边的儿童区玩玩具;中午回家路过社区卫生服务站,顺便给老伴拿了药——“以前买菜要骑车去大菜场,看病要去市中心,现在在家门口啥都能办。”

  交通规划,更懂百姓的“急难愁盼”。为方便老年人出行,社区巴士灵活绕行小区,招手即停;为解决年轻人通勤“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精准投放至小区门口和公交站点;未来,随着温福高铁平阳站至龙港快速通道的建成,龙港市民前往高铁站将更加便捷,“以后去杭州、上海,再也不用提前三小时出门赶车了!”

  连城市设施都围着“人”转。公园加装了儿童滑梯,老人能坐的石凳多了扶手;产业园区里有职工食堂、技能培训中心,“上班像在社区,不用愁吃饭、学技术”;龙港新城,开元名都五星级酒店、华师大附中都建起来了,“以前觉得龙港是‘小地方’,现在孩子能上名校,招待朋友能去五星级酒店,特有面子!”

  在龙港,城市更新不止于面貌焕新,更在于生活升维——让每一位居民在细微处感受便利,在日常生活中触摸幸福。

  向“700亿”目标奔跑:打造宜居新标杆

  “到2030年,龙港要变成‘常住人口50万、GDP700亿’的大城市!”林初橄说,这个目标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更上一层楼”——城市更聪明,产业更兴旺,生活更安心。

  在这里,看得到“智慧龙港”的样子:城市管理靠“一网统管”,哪里堵车、哪里有垃圾,平台上一目了然;生态监测有“天空地海”系统,青龙湖的水质、海边的空气质量,实时数据都能查;执法人员拿着平板就能办案,不用再跑断腿。

  也能摸到“产城融合”的温度:龙港新城5平方公里的产城综合体,以后能住3万人、供5万人上班,上班在园区、生活在社区、休闲在湖边;量子科技实验室、低空经济产业园里,年轻人能追逐科技梦想;方特乐园、万象城要来了,以后周末不用去外地,在家门口就能玩个够。

  更能感受到“韧性城市”的安心:海塘安澜工程能防台风,“无废城市”建设让垃圾变资源,滨海湿地能调节气候,“以后不管刮风下雨,在龙港生活都踏实!”

  六年前,龙港用“镇改市”的勇气开启新生;六年后,它用一个个生动的变化证明改革之能、发展之实。

  如今,通过住博会,龙港正向世界发出诚挚邀请——来看看这座“从农民手里长出来的城市”,如何把“未来”过成老百姓的“日常”。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