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滩涂之上用双手垒起的“农民城”,到如今街巷里弄满是生机的宜居之地,龙港在40年城镇化浪潮中不断突破发展瓶颈。
近年来,龙港锚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目标,啃下老旧小区改造“硬骨头”,巧做“金边银角”利用文章,持续推进交通路网的升级与充电设施的完善,一张温暖的民生幸福网,正越织越密。
破旧立新,老旧小区的逆袭之路
1984年的龙港,围绕着五个小渔村,几千户农民用双手,一砖一瓦把滩涂垒成“农民城”。40年过去,龙港的市容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的框架持续扩张,但城镇化进程中因“先建设后管理”导致的遗留问题也越发突出。
作为龙港首批建成的典型老旧小区,威龙小区便是这些问题的一个缩影: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排水系统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主干道便会出现严重积水,车行不便,行人无处下脚。“一到下雨天,路面就全是积水,顾客都不愿意进店,生意都会受影响。”在小区内经营餐馆20余年的李世璀回忆道。

2021年龙港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威龙小区在13个待改造小区中居民呼声最高。
改造工程全面且深入,新建雨污分流管网系统,解决了排水排污问题;全面翻修小区道路,水泥路面升级为柏油路面;对沿河公共绿地增设亲水步道等适老化设施,并实施沿河景观亮化工程。

走进如今的威龙小区,沿河的公共绿地变了样,新铺的亲水步道旁装着扶手,傍晚时分,景观灯次第亮起,不少人带着孩子在步道上散步。李世璀的餐馆门前,食客不用踮脚找路,推门就能入座。“现在路面干净整洁,空气都清新多了。”
自2021年龙港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工程针对雨污管道、电力通信、路面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施工升级。截至今年6月,龙港已累计完成13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4500余户。
变废为宝,“金边银角”的奇妙变身
老旧小区改造有效改善了居住基础条件,但受制于老城区的有限空间,居民的休闲运动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龙港就此巧思发力,通过盘活城市“金边银角”、推进精细化空间管理,进一步绘就城乡环境华丽蝶变的新图景。
“以前这里蚊虫乱飞,现在改造成小公园好看多了,大家散步也有了去处。”走进朝西屋社区,一处崭新的口袋公园映入眼帘,获得居民的一致点赞。精心划分的功能区不仅增设了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供儿童嬉戏的游乐设施,还设置了传播知识的文化宣传栏,全方位满足大家健身、娱乐、学习的多样需求。
除了星罗棋布的社区口袋公园,高速桥下的“隐秘角落”也变“活”变“靓”。

在甬莞高速象中段和象南段桥下,曾经昏暗、杂乱的空间,如今是两座充满活力与创意的亲子乐园。公园以“山川奇境,绿翠联珠”为设计理念,打造集城市形象、科技休闲、科普娱乐、健康运动于一体的“低线公园”。“从惠及民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好桥下空间。”负责该项目建设的工程师苏俊松表示,公园围绕智能运动、科普教育、元宇宙等主题,每处桥墩下方都设有独立主题区。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居民的热门打卡点,每到傍晚,亲子乐园里便热闹非凡,家长带着孩子打球嬉戏,老人沿着防雨长廊健步锻炼,大家尽情享受着这份城市发展带来的美好馈赠。“这里遮阴又凉快,最近不是浙BA、苏超很火嘛,晚上让孩子带着球来这里玩挺好的。”周边居民对象中段的桥下空间的改造赞不绝口。

近年来,龙港越来越多的“金边银角”上新:炉头社区的一处废品回收站被改造成口袋小公园,居民不再受垃圾困扰,反而多了一处散步的好去处;龙江第四社区利用“三方协同接待日”,将永泰嘉园和华都名园之间的1500平方米闲置空地进行公园化改造,居民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生活愿景;新美洲社区将闲置地块改造成共享菜园,并推出“家庭认养制”,让土地焕发教育新价值……
面对设市初期人均体育场地仅1.04㎡的窘境,龙港创新“复合用地”模式,在102个社区实施“金角银边”微改造,初步形成了“15分钟健身圈”。截至2025年10月,龙港已完成街角口袋公园42个,微绿地29个,桥下空间改造利用5个,增加绿化面积约2.9万方。随着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在家门口“上新”,市民们的“幸福半径”不断扩大。
内外兼修,交通与充电的全面升级
老旧小区的改造和“金边银角”的巧用,让城市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内畅外快”的交通路网也让市民游客出行愈发便利。
近年来,龙港持续完善交通路网,以“十纵十横”交通圈建设为关键抓手,通过路网贯通城乡、赋能产业、链接民生,让交通便捷度成为宜居宜业的重要支撑:218省道、龙宜大道、香林大道、彩虹大道、松阳路等项目开工建设,鳌江二桥完成初设编制,228国道龙港段高架、临港大道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龙港南互通更提前一年开通运营,交通方面的基础设施稳步提升,正有效打通城市“经络”。
交通基础设施的稳步提升,为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然而,随着城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车多桩少”问题逐渐凸显,提速建设智慧、便捷、安全的充电基础设施,成为龙港全力规划办好的一“桩”民生实事。

“以前到处找充电桩,现在家门口就能充,方便多了。”池埔社区新近设置的充电站,让社区居民王闻再也不用为给车充电发愁。
龙港市交发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朝生告诉记者,选址该社区设立充电站,是充分分析各点位周边环境和交通情况的结果。“这个站点周边新能源汽车聚集,老旧小区难以安装私人充电桩,属于刚需区域。加之临近国道和高速口,能很好解决跨城车辆的续航焦虑。”
2025年,“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160个”被纳入龙港2025年十大民生实事“交通便利”工程,截至8月初,龙港市李家垟停车场充电站等7个站点已有累计162把充电枪全部投入运营,超额完成年度投用目标。9月,龙港市交发新能源有限公司再新上线儒桥头充电站、东昌路充电站等四个充电站,二期3个场站也已在筹备中。
除了为新能源汽车打造家门口的充电站,针对小区内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楼道充电”等问题,龙港还大力推动电动车充电桩安装工作,让居民能够充上“安全电”。

在下垟郑社区、桂花苑、湖前小区等社区,一个个崭新的车棚下,电动车有序停放,车棚内一排电动车充电端口分别配有独立的二维码。“以前从家里‘飞线’充电,雨天怕短路、夜间记挂拔插头。”桂花苑居民王阿姨说,现在手机扫码就能在棚里充电,充满后自动断电,“踏实多了”。
今年,龙港已完成东瓯御景园等16个点位的电动自行车公共充电位新改建任务,共计1300个。
从老旧小区平整的柏油路面、沿河景观灯,到口袋公园健身器材、高速桥下亲子乐园,再到家门口充电站、社区电动车棚—— 这些民生场景,正是龙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的注脚。各领域协同发力,既为“农民城”发展画卷增添细节,更构建起“居住有品质、休闲有空间、出行有保障、生活有便利”的民生服务闭环。
相信在未来,龙港必将以更宜居、更便捷、更有温度的姿态,继续书写城镇化进程中的民生幸福答卷,让这座从滩涂崛起的城市,始终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