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7日至11日 ,第六届国际摄影研讨会暨2025丽水摄影节即将启幕。莲都发布推出《摄影人的框里框外》专栏,记录摄影人在生活的角色之外,用镜头看见世界的另一面。
在莲都
有这样一位摄影师
他用长达十余年的驻足与凝视
为刘祠堂背的古老巷弄
完成了一次深情的视觉造像
他就是谭秋民
一场与时间的“十年之约”

谭秋民的故事始于2012年。当时,“快拍快拍网”向全国摄影师发起了一个颇具浪漫与挑战的召集:选择一条街,拍十年。在36位最初的同行者中,谭秋民选择了丽水的刘祠堂背。从2012年7月开始,他便端起相机,将镜头对准了这条充满烟火气的老街。

|刘祠堂背老照片|
然而,这条记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拍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谭秋民就碰到了瓶颈,街上的人们对这个终日徘徊的摄影师投来异样的目光。“我走在这个街上,很多人都躲着我,他们觉得很奇怪,一个人老是整天在这个街上走来走去,有什么好拍的。”

|谭秋民在刘祠堂背拍照|
迷茫之际,傅拥军老师的指导为谭秋民指明了方向,让他的拍摄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从“在街上拍”转变为“深入到家庭中去拍”。自此,他的镜头探入了近百家住户,还系统学习田野调查方法,有计划地记录下与这条街相关的服饰、信仰、饮食、家族历史等方方面面。“能坚持十年拍一条路的,全国就我一个人。”谭秋民说道。这场与时间的赛跑,由最初36个人的队伍,到最后只有他一个人跑完了全程。
三万张影像里的温度与眼泪

谭秋民 摄十年的坚持,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时代印记与生命档案。在谭秋民拍摄的《家庭祭祀》专题中,他记录下当地百姓在清明、中元节、冬至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其中,有一对表兄妹,在他的镜头下从6岁的孩童长成青涩少年。“他们跟我拉钩,约定每年拍一张,这一拍,就是整整十年。”谭秋民回忆道。

谭秋民 摄这份坚持,在展览时化为了居民们汹涌的情感。“很多刘祠堂背的居民来看展览时,看着看着就哭了。”谭秋民表示,这些照片成为了老街坊们寄托思念的载体,许多老人去世后,家属都会来找他寻找老人们生前最后的影像。据粗略统计,他拍摄的关于刘祠堂背的影像资料已超过三万张。后期,他还拓展了记录方式,拍摄了大量视频、动态影像和口述史。
从摄影爱好者到纪实摄影家

谭秋民的摄影之路,是一条不断学习、思考与超越的路径。从2009年因参观丽水摄影节萌生兴趣,到2011年凭借在“快拍24小时”中的获奖作品加入“快拍快拍网”,再到在指导下拍摄“旧机场”项目,他逐步确立了纪实摄影的方向。

自2013年起,他连续多届在丽水摄影节举办个展或参加群展,2017年更凭借《和谐》组照荣获丽水摄影节大奖及侯登科纪实摄影大奖,完成了从爱好者到摄影家的蜕变。

展望未来,谭秋民深感幸运,也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期待。“去年的丽水摄影节邀请了世界顶级摄影师,让我们可以欣赏他们的作品,听他们的讲座,甚至可以面对面交流。”在他看来,丽水拥有的不仅是山水,更是深厚的摄影沃土。作为一位丽水摄影师,他希望在将来能为丽水摄影贡献一些微薄的力量,把丽水摄影名片擦干、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