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双后岗村,绿树繁花掩映,民居高低错落分布。“村里发展了光伏、旅游等产业,打造了花园乡村、特色村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雷茂龙说,“村里还建起了卫生服务中心,加密了公交班次,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景宁景南风景。图源:景宁融媒
近年来,景宁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建设好全国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为抓手,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经验成效,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着力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民生为本,绘就城乡融合美好画卷。
“以前张庄村到沙湾镇没有固定的公交班车,去镇里经常需要走着去。如今有了‘预约公交’,提前和司机约好时间就会来接,大大方便了我们出行。”沙湾镇张庄村的蓝大爷高兴地说。
2024年9月以来,景宁率先在沙湾镇、梧桐乡、标溪乡试点开通镇村“预约公交”,并陆续在各个乡镇进行推广,实现镇村“预约公交”全覆盖,1.5万名山区群众出门“无忧”。
“流动”的温暖,不只是“预约公交”。近年来,景宁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构建民生保障服务体系:8所小规模乡村小学的107名学生全部进入县城就读;推进“1+4+N”基层片区化集成改革,实现智慧流动医院在全县没有医疗机构的行政村全覆盖;构建“城镇集中+社区嵌入+农村就近”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为山区60岁以上老年群体提供107项“专业+公益”服务项目;打造“街乡共治、事不回乡”就近服务模式,实现“乡事城办”“村事社办”,让各族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
——产业为基,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
在景宁,中药材是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不仅生产鲜货,自己的工厂还能够深加工,加工后的黄精按照等级每公斤可以卖到760元至1160元。”景宁县大均乡伏叶村的黄精种植大户陈正根介绍。

▲景宁黄精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图源:景宁融媒
目前,景宁黄精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总产值8000多万元,从事黄精全产业链发展的农户2000多户,直接带动农户年增收3500万元。
近年来,景宁发布一揽子政策,推动黄精、三叶青、灵芝等特色药材种植与研究,中药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景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中国畲药谷,是一个集畲药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项目,通过挖掘和利用景宁常用畲药材、食药用菌等开发应用,促进畲药大健康产业“蝶变生金”,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景宁海拔600米以上的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足,农产品品质高。2017年以来,景宁打造“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撬动高山共富新支点,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超过40亿元。
——内引外联,激活域内外融合一池春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一批批景宁人外出创业后陆续返乡,逐渐形成了以“小超市”“小宾馆”“小水电”为代表的“三小经济”产业模式。

▲2025年6月3日开展“惠明茶新茶点制作与体验”技能大讲堂培训。图源:浙江人社
“我们紧盯这一群体,着力打造‘畲乡经理’创业型劳务品牌,培育出一支特色创业人才队伍。”景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管理服务处主任陈济帮说。
针对创业者需求,当地联合高校开发定制课程,在成都、义乌建立实训基地,模拟商超实战场景,提升“畲乡经理”专业化运营能力。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能够系统地学习销售、税务办理等一系列商超经营知识,还能和其他学员交流经验,进步很大。”“畲乡经理”沈知林多次参加培训班,受益匪浅。
从“外出逐梦”到“返乡筑梦”,“畲乡经理”企业家队伍共同激活了“三小经济”内外共富效能成果。目前,景宁累计回归资金超85亿元,投入各类公益事业超3500万元,惠及各族群众2万余人。
随着浙江省持续推进“山海协作工程”,景宁充分发挥“问海借力”积极作用,与上海静安区开展战略合作,引进长三角地区项目80个;积极拓展“朋友圈”,与宁波鄞州区、台州温岭市、嘉兴海盐县等地合作共建“飞柜”,实现年销售农产品超过5000万元,带动2.4万余名农民增收。在内引外联中,各族群众打破地域限制,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道路上携手共进,书写景宁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