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杭州六小龙”的强势崛起引发了各地对杭州这片创新沃土的关注。“为何是杭州”之问背后,离不开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
标准、知识产权和质量是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基础,也是创新生态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质量品牌战略,以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造,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杭州,“新潮”澎湃,活力涌动。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揭晓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杭州在2025年全球创新集群排名中跃居第13位,较去年提升1个位次,连续四年保持世界前15行列,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本版图片均由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

本版图片均由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

杭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企业一站式提供知识产权相关服务。
厚植知识产权创新生态 高水平打造创新活力之城
7月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宣布2025年全球奖获奖者名单,来自全球的十家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获得殊荣。宇树科技凭借其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上榜,引发关注。
此次获奖,不仅是该知识产权领域全球最高荣誉的首次“花落杭州”,更是该奖自2022年设立以来首家获此殊荣的中国机器人企业。
此次突破性成就,折射出杭州科创企业的创新活力。近年来,杭州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目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集成改革,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能、保护力度、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全面发力,为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做出省会城市贡献。连续3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前1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7年居省会城市第1位。
为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杭州积极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印发《杭州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大力推进专利产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专利成果高质量产出、市场化配置、体系化服务的创新生态体系。2024年,完成在杭高校院所专利盘点6万余件,转让许可数达3.8万件次,同比增长17%。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今年以来,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开展打假护企创牌专项行动,持续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工作。在加强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同时,杭州设立77家“双打护企”联络站(监测点),完善升级“企业诉求一键直达”机制。此外,用准、用好、用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的相关规定,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坚持惩教结合、宽严相济,积极探索对涉案主体的帮扶纾困机制,既守底线,又讲“温度”。
多措并举之下,2024年,杭州市新增专利授权量10.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8万件,同比增长17.6%,在浙江省占比47.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450件,同比增长4.7%,在浙江省占比55%。
截至2024年底,杭州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3万件,同比增长19.6%,居省会城市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6.1件,同比增长17.9%;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8万件,同比增长20.3%;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2.6件,同比增长1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
下一步,杭州将进一步厚植知识产权创新生态,高水平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在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体现省会城市担当。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9月16日,在中国质量(南京)大会上,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揭晓,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质量奖正奖,实现杭州市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同时也成为浙江省首个获得该奖项正奖的制造业企业。
中国质量奖是国家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设中国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两项,旨在表彰为建设质量强国作出突出贡献,在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创新质量管理、提升供给质量方面有显著示范带头作用的组织,以及为提高中国行业及地方质量水平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杭州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通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持续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截至目前,杭州市已拥有中国质量奖1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4个(次)、省政府质量奖36个(次),均居浙江省第一。
针对企业“检测难、认证慢、融资贵”痛点,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打造“平台—基地—试点”三级体系,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网络。平台累计入驻第三方机构156家、质量专家256名,提供检验检测、计量校准、认证认可等全链条服务5.3万次。
在人才支撑方面,杭州把首席质量官纳入地方高层次人才目录;该市累计启动质量培训站(点)27个,并按行业和区域成立首席质量官分会6个,共培养首席质量官2000余名;建成浙江省首个“质量人才创新发展实训基地”,年均实训企业骨干800人次。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更多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 奚金燕 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