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在北仑区柴桥小学建校120周年的特殊日子,涌现出感人一幕:七旬港胞王惠贞女士再次慷慨解囊,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柴桥小学教育发展基金”。据悉,该基金将重点用于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包括智慧教室和创客空间迭代升级、建设智慧体育馆等项目。“看到孩子们在更好的环境里学习成长,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王惠贞动情地表示。

据了解,王惠贞虽然在香港出生长大,却对千里之外的柴桥有着特殊感情。“记得小时候常听母亲念叨‘芦江河水悠悠流淌,小学门口的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童年的记忆,从小在王惠贞心里织就了一幅永不褪色的故乡画卷。当她与丈夫白手起家在纺织业站稳脚跟,子女在美国硅谷事业有成后,深埋心底的寻根愿望终于破土而出。
从“美丽误会”到“百万善举”
2024年盛夏,一通来自香港的越洋电话让柴桥小学的老师们颇感意外。当70来岁的王惠贞女士轻声表达捐款意向时,这个突如其来的善意,却因通讯诈骗的频发让老师们心生警惕。直到王惠贞女士辗转飞机、火车、汽车,历经8小时颠簸亲自来到学校时,这段感人肺腑、跨越三代人的“乡愁故事”才徐徐展开。
去年秋天,王惠贞趁着儿子回国办事的间隙,独自踏上了寻根之旅,第一站便是母亲念念不忘的母校柴桥小学。当她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校长面前时,所有人都被这位从未在柴桥生活过的老人的真诚所打动。王惠贞当场郑重承诺:捐赠100万元人民币,设立“胡竹青·王惠贞奖教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学校优秀师生,帮扶家庭贫困学生。
“能够以这种方式延续母亲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让我感到无比踏实和幸福。”站在母亲曾经念书的地方,王惠贞仿佛看到她当年求学的身影。对于自己的“莽撞”之举,王惠贞又充满了欣慰与期待。“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让我也更加坚定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信念。”
从“全家动员”到“爱心接力”
“妈妈,我们的根永远在中国。您做慈善,我们全力支持。”王惠贞的善举得到了全家人的鼎力支持。她的子女虽远在硅谷,却始终是母亲最坚定的后盾。儿子每周都会与母亲视频通话,详细了解捐赠项目的进展。儿媳不仅在经济上予以全力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予母亲莫大鼓励,虽然她平时工作繁忙,也时常细心了解学校的具体需求。
在与学生们相处的短暂时光,王惠贞的丈夫何锦元先生也用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们的爱——他购置双节棍,现场教孩子们习武强身;带领孩子唱响经典歌曲,并与孩子们共进午餐;精心为每个孩子准备甜蜜的糖果礼物,用身体力行的陪伴传递着温暖……正是这份跨越太平洋的理解与支持,让王惠贞的慈善之路走得格外坚定。
“去年设立奖教奖学金时,我就被学校师生们的真情实感和家乡教育的蓬勃发展所深深打动。”据王惠贞介绍,当得知柴桥小学正在筹备举办120周年校庆的消息后,她当即召开家庭会议,全家人一致同意再次捐赠100万元人民币设立“柴桥小学教育发展基金”。“教育是百年大计,能够为家乡的孩子们创造更加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这是我们全家人的荣耀。”何锦元先生表示。
从“桑梓情深”到“薪火相传”

王惠贞一家的爱心善举,延续了北仑籍港胞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优良传统。从刚过世的“慈善老人”沃心田为母校柴桥小学捐建音乐厅弥补童年遗憾,30多年来他累计捐资超过50万元;到“浙江省爱乡楷模”王明康长女王慧飞慷慨捐资200万元支持柴桥新农村建设,并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王明康共富楼”;再到王惠贞全家总动员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她们的善举从来不只是金钱的数字,更是情感的回归。
“王惠贞女士虽然从未在柴桥生活,却把这里当作精神家园,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唤起了更多海外游子对家乡的关注,这份情谊让我们全体师生深受感动。”柴桥小学校长王飞达表示,学校将专门成立捐赠项目管理委员会,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定期向王女士及其家人汇报基金使用情况。据悉,王惠贞的慷慨善举,在当地也引起较大反响。柴桥街道还特意将王惠贞女士一家的感人故事编入乡贤档案,作为教育下一代爱国爱乡的生动教材。
“一代代北仑籍海内外人士的慈心善举,不仅体现了血浓于水的桑梓深情,更在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下得以薪火相传。”北仑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接受捐赠项目509个,总金额达到3.7亿元,其中港澳台年轻一代捐赠项目143个,金额超过2亿元,涌现出“浙江省爱乡楷模”“宁波市荣誉市民”“浙江慈善奖”获得者等一批优秀代表。“我们既要感动于海内外人士的赤子之心,更要保护好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和合法捐赠权益,以更加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让每份爱心都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