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代表风采·缩差距促共富】履职助“出圈”,让“土特产”成为“大产业”
2025-11-13 10:56:32   来源:浙江人大

  当秋阳为黄岩区院桥镇的稻田镀上暖金,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奏响“丰收序曲”。一场以“稻香奇遇 乐享丰收”为主题的稻田共富集市如约而至。

  作为黄岩区的农业大镇,院桥镇从不缺优质农产品,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正如区人大代表陈晨在区人代会上提出的建议所指:优质农产品受困于“品牌体系缺失、渠道拓展乏力”,难以转化为农户实实在在的增收成果。而这场稻田共富集市,正是镇人大聚焦痛点、破“出圈”难题,助力乡村共富的生动实践。

  从“丰收场景”到“增收实效”:

  集市里的助农答卷

  早在共富集市筹备阶段,镇人大就主动靠前,组织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与镇文教卫分管负责人一道前往横泾村集市实地勘察。

  “光卖农产品不够,得加些农事体验项目,让游客有得玩、记得住。”“田埂窄,得加设安全护栏,再安排引导员维持秩序。”……走在尚未平整的田埂路上,代表们围绕活动流程、展区规划、产品呈现等细节展开讨论,一条条建议被认真记录,活动方案逐步优化。

  集市举办当天,代表们的身影更是活跃在各个角落,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力军”:有的化身“推销员”,在摊位前向过往游客细致讲解姜片、红糖;有的则忙着引导车辆停放、疏导人流,全力保障集市有序运转。

  从“规模萎缩”到“品牌重振”:

  全域赋能特色产业

  集市的品牌助推,是院桥镇人大开始赋能产业的起点。在左任新村,这片曾因“浙江省东魁杨梅之乡”美誉而闻名的土地,近2000亩杨梅种植区因科学管理缺失、年轻劳动力外流,陷入“树荒果少”的困境。镇人大在走访调研中捕捉到这一问题后,迅速联动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召开议事座谈,一场针对杨梅产业的“破局行动”就此启动。

  区人大代表王铸远和一些长期从事杨梅种植的代表,结合自身农业实践经验,提出“推广罗幔杨梅技术+建设杨梅精品产业园”的短期解决方案,规划了“发展杨梅深加工、推动农文旅融合”的长远计划。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响应,不仅为杨梅网室栽培提供专项补贴,还联合镇人大、农业技术专家组成指导队,深入果园指导引种技术,从源头为杨梅亩产提升、品质优化筑牢基础。

  柑橘产业同样在人大的助力下焕发新生。为破解柑橘产业品种杂乱、销路狭窄、附加值低等困境,镇人大牵头成立专项调研组,深入走访悦榕庄农场等种植户,梳理出缺乏统一标准、深加工环节滞后、农文旅融合不足三大问题。围绕这些痛点,代表们精准提出“三统一”建议:统一品种选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包装,设计“黄岩名品・红美人”等区域公用品牌标识。

  在人大的协调推动下,一系列扶持举措加速落地:对成片新种植高糖高品质柑橘的经营主体给予补助;对老橘园改造、新发展橘园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放一次性奖励;区供销社也积极谋划与浙江省柑橘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围绕柑橘、杨梅开展果脯制作、果酒酿造、陈皮加工等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稻田集市的“丰收答卷”,到杨梅园、柑橘园的“链式发展”,院桥镇人大始终以实地调研摸清痛点、联动职能部门推出务实举措破解难题,为特色农产品“出圈”铺路,为乡村共富注入动能。

  如今行走在院桥田野间,特色农产品品牌更响、农户腰包更鼓、乡村人气更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