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托莱多古城遇“倪姐”
2025-09-13 14:54:45   来源:中新网浙江

  托莱多,这座位于西班牙卡斯蒂亚·拉·曼查自治区、距马德里以南约70公里,1986年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托莱多古城的香港酒楼 作者供图

  托莱多古城的香港酒楼 作者供图

  我们一行从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纳达启程,中午抵达古城后,导游径直将我们引入一家名为“香港酒楼”的中餐馆。餐馆不大,空间布局却很有特色,既有中国元素,又融合了本地风格。迎接我们的是一位身着红色上衣的中年女士,不高的个子,留着利落的短发,说话快人快语,一看就是干练利落的人,人们都叫她“倪姐”。

  在西班牙,浙江籍华侨格外集中——当地25万华侨中,大部分来自浙江温州和丽水青田,街头也常见温州、丽水人开的餐馆。落座后问倪姐贵姓,她笑着打趣:“我的姓可不‘贵’,很普通。”这样特别的回答让我来了兴致,先问她是不是浙江人,她惊讶地反问“你怎么猜到的”;接着追问具体籍贯,她卖关子说“是浙江以前最穷的地方,你猜猜?”当我说出“青田”时,她更意外了,我忙接话:“我们也是浙江的!”远隔重洋的老乡情,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份亲热劲儿在异乡更显浓厚。倪姐笑着端来自家种的葡萄和西红柿让我们尝,一口下去,味道和别处不同,透着股家常的鲜甜。同行一位伙伴想喝白开水,她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带柄白瓷杯,杯上画着托莱多古堡、堂吉诃德和风车等纹样,还说“‘瓷杯’为怀”,这个就送给你了。这一语双关的妙语,惹得众人欢声笑语,旅途的疲劳也在笑声里渐渐消解。

  同行里有位烟民,旅行临近尾声时断了“粮草”,问倪姐能不能想办法买包国内的香烟。她坦言买不到,但能试着“变”一包给他。我们都当是玩笑话,没成想一会儿功夫,她真拿出一包中华牌香烟,说是昨天一位客人送她的,这一举动让大家心里又是一阵暖意。

  不一会儿,菜就端上桌了。裹着红亮浓汁的红烧肉油润诱人,锅气十足的炒青菜和酸辣土豆丝清爽开胃,还有她采来的野菜炖成的汤,鲜得暖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道酸菜鱼——这是我们出国后吃到过最正宗的一次。鱼肉滑嫩无刺,酸菜酸爽够味。她笑着说,酸菜是自己腌的,超市里卖的总少了点家常的香气。这顿饭,无疑是我们出国以来吃得最熨帖、最合胃口的一顿中餐。

  我们问起这家店开了多久,倪姐笑着指了指店名让我们猜。同行一人随口猜是1997年,她立刻竖起大拇指夸赞:“浙江老乡就是聪明!”她说,店正是香港回归那年开的,为了庆祝这个日子,索性把店名取为“香港酒楼”。屈指一算,这店竟已有28年历史。

  我们不禁感慨她这份坚守,她却轻描淡写地笑说:“不过是凭颗平常心,认真做人、踏实做事、以诚待人,价格也公道。”

  正是这份实在,让小店攒下了不少人气,中外客人络绎不绝。国内有些名人曾慕名而来;前些年,年近百岁的终南山普光和尚途经西班牙,经人推荐也专程来店里坐过。更有许多偏爱西班牙的游客,只要到了当地,必来这饭店坐坐,如今都成了常来常往的熟客。

  这馆子,真应了那句“店小气场大”。

中外小朋友送给“倪姐”的礼物,右上角的头像是当地小朋友画的“倪姐” 作者供图

  中外小朋友送给“倪姐”的礼物,右上角的头像是当地小朋友画的“倪姐” 作者供图

  饭店的一面墙上,贴着些小朋友的画作和手工作品。一问才知,全是孩子们送给她的礼物。“不知为啥,只要有小朋友来店里吃饭,总爱跟着我。等菜的时候,就凭着自己的小想法画些东西送我——我总觉得,这是孩子对我的信任。他们在店里待着很放松,不怯生,打心底里信我。”倪姐说,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中国菜,还会凑过来学两句中文,对中国的饮食和文化满是好奇。有个小姑娘起初有些拘谨,到如今特别喜欢黏着我,这让她心里满是感动:“家长们见孩子愿意跟着我,就更爱来店里了。”

客人送的书法“宾客云集” 作者供图

  客人送的书法“宾客云集” 作者供图

  就餐时,墙上的一幅书法和一幅中国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问及来历,倪姐给我们讲起了一段往事:“那时候我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刚10岁,可当地没有中文学校,孩子的中文眼看就要落下。正巧有个中国留学生来店里吃饭,我就问他愿不愿教孩子中文赚点小费——条件是我包他吃饭,再另给教课报酬。他教了半年,转校前把同学小程介绍了过来。”

  “小程本身底子不错,就是没吃过苦,刚来那会儿总爱打游戏,读书不用心。我让他在店里搭把手,做点清洁、端盘子的活儿。我带他看师傅炒菜,跟他说:‘做菜就是做人,师傅要把菜烧得好吃,靠的是用心;干别的活也一样,别觉得是打工就敷衍,每份工作都该被尊重。’”

  “我让他刷马桶时,跟他说:‘这是设计师为生活创造的作品,别把它当成脏东西。要是用心把它当成艺术品来清洗,你心情会舒坦,马桶也会干净,自己待的环境清爽了,人自然舒服。’我还让他试着不戴手套刷一次,说这是‘心灵的提升’,之后再用清洁剂、戴手套护手。他听进去了,默默照着做,从没挑过活儿。”

  “慢慢的,小程的变化越来越大。我们有啥好吃的都给他留着,他也不再沉迷游戏,读书变得格外努力。”后来小程回国,变化大得让他爸妈都吃惊。以前跟妈妈说话,总说“我要吃这个”“那个不好吃”,那次回去,他主动让妈妈歇着,自己下厨做饭、洗碗,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他还帮爸妈按摩,陪爸爸喝茶聊天,像朋友兄弟一样——这都是他爸妈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小程妈妈问起缘由,他才说起在“香港酒楼”的日子:没饿过肚子,有饭吃、有小费赚,更学会了做事做人。小程爸妈听了满是感激,跟小程要了倪姐的地址,悄悄寄来信、礼物和字画,字里行间全是谢意。他们退休后,第一时间就来西班牙看倪姐,吃着家常菜,那份真诚让倪姐心里暖暖的。

  “如今的小程,早不是当年的叛逆少年了,待人温和文雅、彬彬有礼。他和人合伙开了‘熊猫’中文学校,我的孩子也跟着他学;他的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现在是爱国者照明公司西班牙主管。每次小程回托莱多,总说‘倪姐这儿就是我的家’;他带女朋友父母、朋友来店里,那份亲近劲儿,就像自家孩子回了家。”倪姐说,“其实我没做啥特别的,不过是把他当自家孩子,多念叨了几句。”可看着小程的变化,收到他和家人的惦记,这份缘分里的温暖,让她满心感动。

  听倪姐讲完小程的故事,饭桌上的暖意更浓了,不知不觉已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与倪姐相处的时间虽短,她的乐观、爽朗与善良,却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情绪价值。离开“香港酒楼”时,托莱多古城的阳光恰好铺在门楣上,让“香港酒楼”四个字都泛着暖融融的光。倪姐站在门口挥手送别,身上的红上衣像一团跳动的暖火,把那刻的温度深深烙在了心里。

倪姐送的水杯 作者供图

  倪姐送的水杯 作者供图

  这趟旅程,我们本是为古城悠远的历史,为看哥特尖顶、伊斯兰拱券而来,却意外被倪姐的故事深深打动。她文化程度不高,却带着浙江人骨子里的韧劲,守着这家小餐馆28年。她没有复杂的经营技巧,全凭一腔热情待人,靠一份纯粹的善良处事,把餐馆变成了异乡人的“家”。托莱多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文化”交融,是历史的厚重印记;而倪姐在这古城里,用中国人最朴素的真诚与温情,续写着另一种跨越山海的联结。走在石板路上,古城的沧桑与“香港酒楼”的烟火气交织,忽然明白:好的旅行不仅是看风景,更是遇见这样的人——用热情与善良,在异国他乡撑起自己的天地,也给更多人带去跨越国界的温暖。(作者 杨晓光)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