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
2025-09-27 10:57:29   来源:中新网浙江

  摩洛哥,对多数中国人而言是个既陌生又遥远的北非国度。提及它,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电影《卡萨布兰卡》,以及片中那座同名的传奇之城——而我此次远赴这片土地,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奔赴这座因电影而让我心驰神往的地方。

  当飞机降落在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车轮碾过卡萨布兰卡的街道时,我才真正意识到,那部黑白电影里的故事场景,竟真的成了脚下的真实土地。要知道,在《卡萨布兰卡》上映前,卡萨布兰卡不过是摩洛哥一座普通的港口城市,在全球旅游版图中几乎籍籍无名;可电影走红后,它从“北非不知名小城”一跃成为“爱情与正义的符号”,更直接跃升为摩洛哥的“国家名片”——如今全球游客提到摩洛哥,八成以上会先将其与《卡萨布兰卡》画上等号,这份从“无人问津”到“世界闻名”的认知颠覆,正是电影赋予这座城市最关键的契机。

  卡萨布兰卡,意为“白色的城市”。没有电影里战火纷飞的紧张感,目之所及是成片的白色建筑,在北非的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偶尔有身着传统长袍的当地人走过,脚步声与街边咖啡馆的交谈声交织,倒有了几分电影里未曾言说的烟火气。而这份平静烟火之下,藏着电影留给城市最特别的印记——里克咖啡馆,它也是如今卡萨布兰卡旅游最热门的打卡地。

  走在泛着柔光的白色街道上,心里始终记挂着那个藏在《卡萨布兰卡》里的名字。终于,里克咖啡馆的招牌撞入眼帘。推开门的瞬间,木质吧台、复古吊灯,还有二楼墙上循环播放电影片段的电视,瞬间将人拽回那段发生在卡萨布兰卡的传奇故事里。

  兼具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与地中海国家多重身份的摩洛哥,在国际舞台上有着独特地位,而这份特殊的地缘与身份属性,也让卡萨布兰卡天然成为二战时期各方势力交织的情报枢纽——各国情报人员伪装成难民、商人穿梭其间,在咖啡馆的低语、街头的擦肩中交换着关乎战局的秘密。而电影中的里克咖啡馆,更是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的“漩涡中心”,亦是里克独有的“王国”。二战背景下,各国难民、间谍、商人齐聚于此,只为争夺一张通往自由的出境签证;咖啡馆老板里克看似冷漠,心底却深藏着对旧爱伊尔莎的深情——多年前两人在巴黎相恋却错失,直到伊尔莎带着反法西斯战士丈夫维克多再度出现。当伊尔莎恳求他拿出珍贵签证时,里克历经内心挣扎,最终放下个人执念,用签证成全了爱人与她的正义事业,自己则选择留守卡萨布兰卡,以独特方式对抗纳粹。

里克咖啡厅 作者供图

  里克咖啡厅 作者供图

  这部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影片,早已超越了普通爱情片的范畴:1944年它获得奥斯卡金像奖,2007年,美国好莱坞编剧协会(WGA)评选了史上“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卡萨布兰卡》位列第一名。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这个发生在卡萨布兰卡的故事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也让这座北非小城走进了世界视野。而这份因电影而起的热度,最先聚焦的便是里克咖啡馆——如今这里早已是当地最难预约的去处,旺季时需提前一两个月订位,日均客流量足有两三百人,其中九成都是循着电影故事找来的影迷。这份因电影而生的吸引力,更早已蔓延至整座城市——许多人踏上卡萨布兰卡的土地,最初的心动,正是源于《卡萨布兰卡》里那个关于等待与抉择的经典故事。

咖啡厅一楼,座无虚席 作者供图

  咖啡厅一楼,座无虚席 作者供图

  此刻坐在咖啡馆的角落,指尖划过微凉的木质桌面,仿佛能看见里克擦拭酒杯时的沉默,听见他说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酒馆”这句经典台词时的淡然,也能触到伊尔莎轻声回应“我们永远拥有巴黎”时的叹息。就连那首风靡全球的《卡萨布兰卡》,歌词里“我猜卡萨布兰卡有很多破碎的心,你知道我从未真正到过那里”的怅然,也像是为这份跨越银幕的情愫写下注脚——它因电影而生,又以旋律延续着卡萨布兰卡的故事,让世界各地的人即便未曾抵达,也能借歌声触碰这座城的浪漫与遗憾。这些源自咖啡馆情节的电影片段与衍生旋律,至今仍被世界各地的观众乃至年轻人频频提及,此刻不再只是屏幕上的画面、耳机里的歌声,而是与眼前的咖啡香、低语声交织,变得格外真切。

咖啡厅2楼。循环播放电影片段的电视 作者供图

  咖啡厅二楼循环播放电影片段的电视 作者供图

  在咖啡馆昏黄的灯光下,导游小马为我们讲起了它背后这段温情又特别的往事。

  其实,电影中经典的咖啡馆场景并非在此取景,而是拍摄于遥远的好莱坞摄影棚。故事的开端,是一位深念亡夫的法国老太太——她的丈夫早年离世,据传曾在二战时期投身反纳粹的间谍工作。她常去观看那部电影,银幕里的咖啡馆总让她想起与丈夫相伴的时光,不禁潸然泪下。

2楼当年《卡萨布兰卡》电影海报 作者供图

  当年《卡萨布兰卡》电影海报静静悬挂在二楼墙壁上 作者供图

  儿女们看在眼里,为圆母亲这份念想,特意远赴卡萨布兰卡买下了这栋三层小楼。他们还专程从美国好莱坞购得电影咖啡馆场景的1:1复刻图纸,依样还原出整个空间——正是我们今晚用餐的地方。咖啡馆落成后,老太太搬来卡萨布兰卡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时常来这里小坐,在熟悉的场景里,静静思念着丈夫。

一楼就餐的餐桌 作者供图

  一楼就餐的餐桌 作者供图

  如今的它,已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标志性IP。世界各地的游客循着电影故事而来,让这里常年座无虚席。每个来之不易的座位里,都藏着人们对经典的向往,以及对那段跨国深情的共情。

  这便是文化的力量。近百年过去,二战硝烟早已散尽,银幕上的光影却从未黯淡。是电影让卡萨布兰卡被世界铭记,而这间复刻咖啡馆、流传至今的台词与旋律,既是游客跨越山海奔赴的缘由,也是串联城市与过往的纽带。因着文化的韧性,它与电影的故事愈发紧密,成了跨越时空的共情符号。

歌手演唱当年的歌曲 作者供图

  歌手演唱当年的歌曲 作者供图

  原来,好的文艺作品真有这般魔力:能让一座城、一段往事,在百年后仍保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更让远方的城市变得鲜活热闹。就像此刻,我坐在里克咖啡馆,耳边循环着电影插曲《时光流转》的旋律,忽然懂了那句感慨——这部电影与这座城,早已成了彼此无法分割的印记。

  离开咖啡馆时,夜色已漫过卡萨布兰卡的白色屋顶,《时光流转》的旋律仍在身后轻轻萦绕。原来电影从不是凭空造梦,它让一座城有了故事的锚点,让一段深情有了安放的地方,更让素不相识的人,能在此刻共享同一份跨越百年的感动。或许这就是卡萨布兰卡最动人的模样——它一半是北非阳光下的真实烟火,一半是电影里的永恒光影,彼此交织,成了每个奔赴者心中,关于热爱与记忆的最佳注脚。(作者 杨晓光)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