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新时代浙商调研行|邹华:与一群人同行,可以走得更远
2025-08-26 11:26:08   来源:中新网浙江

  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25日电(童静宜)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中,浙江省人大代表、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邹华榜上有名。

浙江省人大代表、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邹华。受访者 供图

  浙江省人大代表、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邹华。受访者 供图

  在企业家群体中,热衷公益慈善者不在少数,但能接连获评“中国好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浙江好人”等荣誉的,却并不多见。

  面对沉甸甸的荣誉,邹华更多地将其视为对自己过往的肯定,亦是对未来的鞭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没有终点,我希望能打造对社会有用的企业,也努力成为一名能传递正能量的企业家,与一群人一起,走得更远。”

  代际传承:做赓续创新的“1.1代”

  在创业谱系里,邹华给自己的定位是“1.1代到1.5代”。父亲人生中的几个重大选择,总会与他认真“商量”。在创业的路上,两人既是父子,也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更是默契的同事。

  回首过往,邹华不禁感慨命运的奇妙,与绿色建筑的缘分早在30年前就已埋下伏笔。彼时邹华才6岁,个头比家里小卖部的玻璃柜子还矮。父亲当时打算去乡办企业,有玩具厂、丝绸厂和活动房屋厂三个选择,便询问他的意见。小邹华像个大人般建议父亲选择活动房屋厂。

  谁曾想,这个童年抉择竟成了华临绿建的起点——如今公司深耕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其雏形正是当年的活动房屋厂。这是邹华与父亲在事业上的第一次衔接,也是最初的传承。

  真正的创业始于1990年初。邹华父亲所在的活动房屋厂面临改制,是另寻东家打工,还是承包经营?父亲再次听取了邹华的建议:买下来。

  既然参与了“决策”,邹华便扛起了相应的责任:从初中开始,他就投身工厂运营;2001年上大学时,他每周都要往返于杭州和宁波两地,学校法学院院长为此特批,只要他修满学分,便可每周回家;到2002年,他父亲开始退居幕后,由邹华接手处理业务,他给自己印了张名片,上面写着“星罗彩钢板活动房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种介于“创一代”与“二代”之间的独特成长轨迹,让邹华既继承了父辈“四千精神”的实干本质,又融入了新生代的创新思维。他非常崇敬“张謇式”的实业家,认为新生代企业家要想实现实业报国,必须先把企业办好,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态度和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

  2016年,国家号召绿色发展转型,“装配式建筑”概念被提到国家层面。邹华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市场商机,在2017年成立了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投资5亿元建造了国内首批装配式被动建筑研发中心,涵盖设计院、EPC、工业化工厂等装配式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环节。

  “装配式建筑是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我们的梦想就是践行‘两山’理念,这是我为自己事业规划的方向,任重而道远。”邹华说。

  2025年6月,位于杭州临平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开馆。该馆采用了REC模式,从研发、采购、制造、设计、建造,完全由华临集团提供一条龙服务。此前,华临集团还完成杭州亚运场馆、杭州临平大剧院、杭州方舱医院等一系列高质量项目,用实践推动装配式建筑从概念走向实践。

邹华在工厂交流工作。受访者 供图

  邹华在工厂交流工作。受访者 供图

  如今,华临集团已获得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跻身浙商500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具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资质,完成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国家专利近200项,为绿色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搭建桥梁:与一群人同行致远

  “一个人只能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这句邹华常挂在嘴边的话,既是他的信念,也是他一直践行的准则。从小就是“孩子王”的他,喜欢带着一群孩子探索未知,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2010年前后,浙江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代际传承的集体考题。如何让新生代企业家不再“单打独斗”?

  2009年,杭州市余杭区组织建立了“创二代”新锐俱乐部,随后在2013年,由共青团杭州市余杭区委员会主导,余杭区统战部指导,杭州市余杭区的青年商会(现临平区青年商会)正式成立。在半年之后,余杭区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随之诞生。

  筹备之初,邹华与其他筹备人一起反复琢磨:协会的根基是什么?能为大家带来什么?最终定下“四个桥梁”——架起企业家之间的交流桥、与老一辈浙商的传承桥、与党和政府的连心桥、与社会的同心桥。“这‘四个桥梁’就像八仙桌的四根柱子,柱子稳了,桌子才能立得住。”

  邹华至今还记得当初和伙伴们充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会在某个下雪天一起打雪仗,在晴朗的夜空一起仰望满天繁星,我们会去咖啡店、工厂交流,碰撞出很多好点子。这就是我们搭建的第一个桥梁。”

  希望搭建与老一辈企业家之间的桥梁,更多是源于精神传承。邹华一直认为,老一辈的“四千精神”永远值得新生代企业家学习。为此,临平区青年商会聘请了很多老一代浙商担任顾问,定期组织与老一辈浙商交流,大家秉烛夜谈,感受老一辈创业的拼搏与艰辛。

  邹华说,一开始,企业家二代被称为“富二代”,在那个年代这带有贬义,后来慢慢演变为“创二代”,现在则称为“新生代”。“我们与老一辈企业家的传承,也正是从偏贬义到中性再到褒义的过程。”

  除了经营华临集团和临平区青年商会外,邹华还有诸多身份,如担任过全国工商联第十三届执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十三届委员、浙江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杭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临平区唯一的省政协委员会客厅就设在华临集团。

  不同身份意味着需承担不同责任,这些履职经历也让邹华深刻认识到,企业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无论做什么,都必须讲政治,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学党史。作为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首任党委书记,他积极搭建起企业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

  邹华说,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如果不符合当下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很可能会被淘汰。与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给很多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在临平区青年商会成立的当天,一位前辈和邹华说,你们要记住,花钱在某些意义上面比赚钱更重要。当时的邹华并不理解,后来才渐渐领悟其中的深意:要懂得回报社会,这与他希望搭建的第四个“桥梁”不谋而合。

  在邹华看来,想从创业者成长为企业家,与社会的链接,对社会的反哺至关重要,“如果要成为企业家,就一定要懂得回报社会,既然选择了企业家这条路,我们就要做对社会有意义、有益的新生代企业家。”

  投身慈善:让爱与温暖传递

  为山区孩子送上“彩虹盒子”,是邹华长期以来的一份坚持。从2012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前往云贵川及青藏地区的偏远山村,给那里的孩子送去装有文具盒、书包等学习用品的“彩虹盒子”,这些小小的盒子也承载着山区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在“彩虹盒子”之外,邹华还先后发起了“蒲公英飞扬”“结对贫困大学生”等多个爱心项目。多年来,邹华个人累计捐赠2600余万元,资助大中小学生200余名,个人志愿服务时长累计12000余小时。

  “对我来说,慈善事业是我一辈子要追求的事业,做慈善让我心情特别愉悦、开心。”邹华坦言,自己深受父亲影响,大学时他积极申请成为共产党员,就是因为父亲是一名老党员,而热衷于慈善、成为志愿者,同样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父亲从小就教育邹华,“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父亲的身体力行给邹华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现在也常把这句话说给女儿听,“从女儿一年级开始,我就带她做志愿者,潜移默化下,她也热衷于志愿与慈善事业,还因此获得‘杭州市美德好少年’的称号。”

  在邹华看来,慈善的范围很广,捐钱捐物只是“小慈善”,传递正能量才能更大范围地带动社会进步。“以前有首歌,叫‘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只有和伙伴们一起,才能让慈善事业走得更远、更快。”

  作为发起人之一,邹华组建了临平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带领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做慈善,“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现在哪里”。多年来,邹华作为发起人成立的临平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临平区青年商会累计捐赠1亿余元,用于公益慈善和共富项目,带领青年志愿服务时长超8万小时。

临平区青年商会、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参与志愿服务。受访者供图

  临平区青年商会、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参与志愿服务。受访者供图

  在当地,邹华是有名的“热心人”“好心人”,在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到公益事业中,不少他资助过的学生也开始做起了公益。

  邹华称之为志愿精神的传承,“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我已经坚持了20多年,往后还要继续下去。哪怕将来老了,相信下一代也会传承我们的公益精神。”

  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中,邹华因“热血青年坚守公益20余年,帮困助学服务亚运会”的事迹上榜。而他在积极投身公益之外,实业、履职两不误,这也让他获评中国青年创业奖、金砖国家企业家国际百强奖、浙江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浙江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更多荣誉。

  “我非常感谢组织对我的肯定。我知道优秀的人有很多,能被组织选中获得这些含金量高的荣誉,对我来说是更大的激励。”面对所获得的诸多荣誉,邹华经常自我反省、自我鞭策:这些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未来仍需不断努力。

  从“创二代”到“新生代企业家”,从绿色建筑的探索者到公益慈善的践行者,多年来,邹华始终与一群人同行致远,在实业报国与社会责任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企业家“实业报国、兼济天下”的生动篇章。(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