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电-氢-氧四联供”系统在那曲投运。余杭区科协供图
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13日电(王逸飞 陈坚)记者从杭州市余杭区科协获悉,全球首套适应高海拔极限环境的“热-电-氢-氧四联供”系统近期在西藏那曲市正式投运,标志着中国在极端环境综合能源供应技术上实现关键突破,也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中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冬季气温常跌破-20℃。当地虽光照与风能资源丰富,却长期面临能源供应不稳的难题。
前述“热-电-氢-氧四联供”系统由余杭企业浙江固微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氢能研究院联合研发,项目由浙江大学博士李洋牵头,并得到浙江省“尖兵领雁”对口支援项目的支持。此次合作也是作为浙江科技创新高地的余杭区,以科技资源精准赋能西部发展的生动实践。
去年初,在浙江省援藏干部和科协系统的推动下,上述企业与那曲结缘。近一年半时间,项目团队先后6次进藏,后与浙江大学氢能研究院紧密合作,克服低压、低氧、高寒等极端条件,成功突破低气压电解制氢制氧电极气泡脱附、高原燃料电池高压比压气、系统安全监测与一体化运行等技术瓶颈,一举解决供电、供热、供氧三大难题,项目综合能源利用率高达85%,为藏族同胞送去了温暖与便利。
这一项目的落地是余杭区科协系统多维支援那曲的缩影。
2022年12月,余杭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援藏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在浙江省科协牵线指导下,余杭区科协与那曲班戈县结对,围绕科普资源输送、人才交流与素养提升等方面开展合作帮扶。
在“精准指导、提升素养”方面,余杭区科协立足提升那曲班戈全民科学素养,通过线上交流、资料共享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结对帮扶,夯实地区科普基础。
围绕“输送科技、激发热情”,其依托浙江省科协专题培训,连续两年为那曲及班戈提供人工智能、脑机交互等前沿科技学习场景,并积极发动区内科创主体提供科技展品,让高原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该区还致力于推动“资源共享,跨越时空”,借助精心打造的“沈括学堂”及科普天地线上平台,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那曲开放,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智慧流动。
从一套能源系统的落地,到科普资源的远程输送,从干部培训的深入交流,到线上平台的共建共享,余杭正以科技为“桥”,串联起东海之滨与雪域高原,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共同事业中,写下坚实而温暖的“注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