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高校学子扎堆浙江慈城:触摸千年古城历史
2025-08-04 17:31:34   来源:中新网浙江

  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4日电 (张斌)今年暑期,拥有7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的“江南第一古县城”浙江宁波慈城,迎来了多批高校学子。他们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宁波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近240名大学生,以暑期实践为名,在古城的砖瓦间触摸历史,在创新实践中探寻未来。

浙江农林大学实践团队开展测绘工作现场。慈城镇 供图

  浙江农林大学实践团队开展测绘工作现场。慈城镇 供图

  古建与车间:青春课堂里的历史对话

  2.17平方公里的慈城古县城,是一座“活态博物馆”。

  县衙、孔庙、古民居群错落有致,一砖一瓦都藏着光阴的故事。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建筑系的学生们,带着皮尺、激光测距仪穿梭其间,为布政房、甲第世家等古建测绘尺寸、绘制构件大样。

  “我们用电子模型给古建筑建档,像是在和千年前的工匠对话。”一位学生说。该校指导老师龙江坦言,慈城丰富的文保建筑为课程提供了“活课本”,“让学生们直观理解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与文化内涵”。

  在江北区赛特威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另一群青春身影正与智能科技碰撞。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们参观智能家居生产线,围着火灾预警系统与企业负责人探讨技术细节,车间成了“产学研课堂”。“这里的技术应用比课本案例更鲜活,”一名学生说。

  7月中旬,慈城发起的“古城AI创作挑战营”更让历史与未来“握手”。返乡大学生们免费参与AIGC技能培训,用算法重新诠释古城之美,让千年古韵有了数字表达。

  文创与IP:青春巧思激活文化基因

  当千年文脉遇上青春创意,慈城的文化IP正在焕发新活力。

  7月上旬,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的20名师生深入孔庙、校士馆、药商博物馆,聚焦“文创赋能古城”展开调研。“夫子有礼”文创店里,他们与游客聊产品认知;古县衙前,他们记录建筑特色,只为破解“文创同质化、年轻化不足”的痛点。

  几天后,一个叫“年叽叽”的IP形象应运而生:白胖软糯的年糕造型,头顶一株灵芝,古灵精怪的表情里藏着慈城特色。围绕这个形象,学生们设计出年味包装、养生茶包、毛绒玩具等衍生品,更用AI拍出《年糕的N种食法》《古代慈城人的现代生活》等创意短片,让传统年糕文化有了潮玩表达。

  “我们想让慈城的历史人物、药商故事‘活’起来。”该团队成员熊渃芯说。他们设计的插画地图,以冯掌柜药铺故事为主线,融入“姜宸英”等历史人物传说,用交互艺术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该项目已入选上海交大2025年暑期实践重点项目,获专项支持。

浙江万里学院留学生在古城里体验文化项目。慈城镇 供图

  浙江万里学院留学生在古城里体验文化项目。慈城镇 供图

  乡土与国际:青春足迹丈量乡村振兴

  慈城的青春故事,不止在古城,更在乡间。

  浙江万里学院留学生Rina在真理园体验螺钿镶嵌技艺时,被这项中国传统手工艺“圈粉”:“慈城的乡村既有美景,又有韵味,我要把这份体验带回家。”

  同来的50余名师生,在毛岙村玩心理学OH卡游戏、品村咖浓香,感受乡土温情。宁波财经学院“甬韵友行”实践团则成了乡村文旅的“翻译官”。他们发挥语言优势,为毛岙村翻译多语导览牌,还结合专业知识设计特色打卡点。“村民说我们的翻译能帮外国游客更好了解毛岙,特别有成就感。”该团队负责人沈祺说。

  在半浦村,宁波大学学生开展“人文记忆守护行动”,梳理古建与民俗;在云湖片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队探访乡村运营新模式……学子们的足迹,成了连接城乡的纽带。

  据了解,今年以来,慈城已落地4个市级青年入乡实践站,接待高校研学团队33批次近千人次,培育新型农业人才198名、农创客20人。

  7月初,慈城古城核心区的一家酒店挂牌为青年人才驿站,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最长7天免费住宿。“青年是古城的新鲜血液。”慈城镇负责人表示,当地将整合多方资源,出台青年支持政策,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完)

[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