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因机场控规影响拆迁搁置,人居混杂、“脏乱差”扎堆、消防隐患突出,逐步沦为宁波主城区“最差城中村”。如今道路拓宽、管网更新,晾衣有杆、停车有位,老街区焕发新活力——甬江街道压赛堰社区(原压赛村)的“华丽转身”,始于2021年一场“从‘新’规划、用‘心’改造”的城市更新行动。
作为江北区首个试点街区更新改造的街道,截至目前投入约1.26亿元,从“脏乱差”的城中村蝶变为“净齐美”的宜居社区,不仅“面子”跟上了时代潮流,“里子”也更符合百姓期待,交出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答卷。
整治后的环河环境。“双轮导向”定方向:
以“新”谋布局,以“心”惠民生
改造之初,甬江街道便锚定“问题、民生、价值”三大核心导向,让规划既有“新意”,更接“地气”。
直面交通拥堵、市政薄弱、景观杂乱、配套缺失的“洼地困境”,以“问题导向”破瓶颈,推动改造片区与周边城市风貌无缝融合;紧扣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以“民生”为导向,从健康、教育、养老到休闲需求全链条优化,让居民在改造中收获“看得见的幸福”;立足长远发展,以“价值导向”促循环,通过盘活零散低效产业与闲置用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环境改善—产业升级—经济增收”的良性闭环。
改造后的道路。“三大抓手”解痛点:
安全筑基,民生提效,布局焕新
在街区更新行动中,街道始终聚焦“安全、民生、布局”三大关键,把“难点”变“亮点”。
行动中,街道将“除隐患”摆在首位,针对道路狭窄、管线老旧、消防薄弱等问题,以“疏通道、建管网”为抓手。仅倪家堰区块,就新建1.5公里人行道、拓宽2.5米村内道路,增设多处消防取水口,实现“紧急救援百米通达”“消防取水口百米覆盖”,从根本上提升城中村的安全品质。
同时,瞄准群众“关键小事”精准发力。针对路面积水问题,硬化弄堂、重铺管网、实施雨污分流,让“走路不湿鞋”成为现实;针对晾衣难、停车难,巧用村内空地,增设250余米集中晾衣杆、350余个停车位,把“烦心事”变成“舒心事”。
设立的集中晾晒区。为破解商超、菜场、停车场“扎堆拥挤”难题,街道遵循“科学布局、有机疏散”原则,将人员密集的菜场迁建至村南空地,拆除村中心区商铺,划定四个集中停车场,告别“空间局促、人员聚集”的旧貌。
停车场。压赛堰多个片区的“蝶变”,也点亮了周围的“沉睡空间”。街道会同宁波轨道交通等部门,围绕“轨道引领、资本参与”理念,在青云路沿线打造全省首个临建型TOD体育公园,实现了13.8公顷低效用地“腾笼换鸟”,构建出一个全业态、全龄段、全天候的绿色低碳TOD体育运动场地,并通过本地居民运动优惠政策,真正实现就近优质资源反哺社区。
TOD体育公园。“三维机制”聚合力:
调研摸实情,编制求精细,磋商达共识
为确保改造“顺民意、合民心”,街道创新建立“调研、编制、磋商”三维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开工前一个月,街道分管领导、联村干部与村干部组成“调研组”,挨家挨户走访座谈,精准锁定村容、道路、排水等“民生痛点”,按片区需求厘清改造轻重缓急;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科学编制”方案,如雨污分流改造中特邀长三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体化”沿河泵站,破解内涝难题;“三线”整治同步,协调通讯公司“上改下”,避免二次破土;搭建“多元磋商”平台,开展2次“代表夜聊”在线直播、3轮居民代表大会,吸纳人大代表、专业人士与网民意见,让滨水绿道、口袋公园等节点改造更贴实际,方案确定后再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线解读,筑牢群众基础。
压赛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部。“建管并重”促长效:
精建提质,现场破难,发展赋能
从“改得好”到“管得好”,街道以“建管同步、发展赋能”实现改造长效。
更新改造中,街道严把施工单位“准入关”,通过资格审查、评定分离选出“实力强、口碑好”的团队,针对群众担忧的“施工影响房屋安全”,完成40余户房屋鉴定,主动为困难户、孤寡老人修缮屋顶,赢得居民点赞。
同时,创新“周例会+一线指挥部”模式,每周五组织参建单位联席会商、倒排进度,指挥部设在改造现场,及时处理问题。拆除违建“碉堡楼”时,不仅顺利拆违,更调解了二十年邻里恩怨。协调华康家私广场拆围墙、拓道路、开放停车,实现“一举多赢”。
此外,在施工阶段便提前规划后续管理,如在道路两侧、沿河空地设条形石凳防乱停车;青云片区利用清退的64亩土地引进数字人力产业园,既防止“脏乱差”反弹,更以产业导入推动经济转型,打造商气人气集聚的新地标。(甬派客户端记者 周科娜 通讯员 关辉 李晨晗 张梦梦)
倪家堰口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