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山而居、临湖而卧的东钱湖建设村,旧称“陶麓”,既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宁波水乡渔村的典范。
近年来,该村以“千万工程”“未来乡村”建设为牵引,推进城中村系统性更新——总用地11公顷、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改造工程,建安工程费约8000万元(其中3000余万元实施全域管网综合改造),涉及3万平方米左右房屋修缮加固及2.4万平方米外立面改造,2023年8月开工后,2024年11月即投入运营。如今,该村已成为兼具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乡村文旅新地标。

主街改造前后对比图。精雕细琢:风貌、基建与数字齐升级
建设村的改造,始终锚定“保护与提升并重”。在建筑风貌上,改造工程深度贴合古村原有肌理,通过立面翻新、古建筑修缮,让民居与商业既保留水乡特色,又适配现代生活需求;基础设施则实施系统性升级,雨污水管网分流、电力通信线路“上改下”、桥架规整覆盖,连配电箱与空调外机都统一加装木质防护罩,兼顾美观与安全。
数字化与安全性同步落地,是改造的另一亮点。全村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覆盖全域监控与电子地图,为智慧治理打下基础;公共空间优化与消防设施改造同步推进,新建警务室与消防站,既提升游览体验,也筑牢古村安全防线。

沿河商业改造前后对比图。创新破局:“村企共建”激活共富动能
不同于传统改造模式,建设村创新构建“国企联村、共建共享”机制——村集体以资产使用权入股,国企承担项目主要投资,合作期限40年。合作期间,国企每年向村集体支付120万元资产租金(随年限递增),让村集体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真正实现“组织共建、发展共谋、成果共享”。
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改造资金难题,更让村民深度绑定发展红利。村集体通过资产入股获得稳定收益,村民则在产业发展中找到就业、创业机会,为后续乡村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多维出彩:文旅、民生与文化同频共振
改造后的建设村,已实现从“古村”到“网红地标”的跨越,成效体现在经济、民生、文化多个维度。
文旅发展方面,核心业态“陶麓街区”引入民宿、餐饮、零售等多元业态,2025年国庆长假期间接待游客14万人次,预计年游客量将突破300万人次,带动区域旅游消费超亿元,为东钱湖全域旅游注入新活力。
村民共富上,30余户村民返乡创业,培育出“朴市咖啡”“粗茶淡饭”等特色商户,直接或间接带动超100人就业;专业物业管理入驻后,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环境卫生全区排名跃升,越剧展演、共富集市等活动更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社区凝聚力大幅增强。
文化品牌创建上,恢复“陶麓”古村名,沿“一区两带多节点”保护活化古井、红砖墙、王氏宗祠等历史元素;通过民俗展演、文创活动,让刺绣、泥塑、酿酒等非遗技艺重焕生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此外,该村未来还将依托项目周边地块设游客集散点,规划停车空间、构建内部慢行系统,内外交通衔接更顺畅,游览体验持续优化。
下一步,建设村更新改造将迈向新阶段:计划启动以建设村与陶公村联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二期工程;同步落实陶公三村整体景观提升;同时深化运营管理,优化业态布局,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旅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其“国企联村”“文旅融合”“文化活化”的成功经验,将逐步推广至东钱湖周边村落,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建设村方案”。(甬派客户端记者 周科娜 通讯员 罗芳 朱超翼)
改造后的招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