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多收”激活土地
设施农业提产提质
一口鱼子酱鲜动全球
……
柯城把“最强大脑”推向田间地头
让这片希望的田野不简单
11月11日,在石室乡新东村田间,近30名村民坐在大豆杆前,指尖翻飞间,饱满的豆荚落入桶内。“这边200多亩的大豆快收好了,华墅基地的2000亩晚稻也收割好了,正在加班翻地,赶着种下一茬菜心。”柯城区闪耀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金耀的话语里满是干劲。

2022年,张金耀率先流转150亩土地探索稻菜轮作,2023年轮作的第一批菜心远销日本,让他信心倍增,种植规模迅速扩展至1000余亩,2024年又在华墅乡拓展2000余亩。
规模化种植背后是机械化与智慧化的强力支撑——机播、施肥、撒药全程机器代劳。“再过三年,70%以上农活将由机械操作,我还在研究机器人、机器狗的运用,让种地更‘聪明’。”张金耀的话道出了柯城农业的转型加速度。

“‘稻+’轮作这种水旱轮作的模式,能减少病虫害、提升土壤肥力,还能‘一地多收’,明年计划再扩种2000亩。”张金耀介绍,他根据不同土地性质和环境进行布局,实施“稻-稻-菜”“稻-豆-菜”“稻-鸭”等多种轮作模式,今年亩均利润超千元。规模化种植还吸引了客商提前订购,订单式农业模式逐步成型。

如今,“稻+”轮作模式在柯城遍地开花。从最初单一的水稻与花菜轮作,到如今“稻-豆-菜”“稻-菜-菇”“稻-鸭”“稻-渔”“稻-螺”“稻-药”等多业态融合,越来越多种植主体加入其中,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不足250亩跃升至6000余亩。
“这模式让土地‘活’起来,效益‘涨’起来。”柯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何润云介绍道,“稻+”高效轮作栽培模式既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整治抛荒地,还促进了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村集体经济与村民增收共富,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设施农业的崛起,也为柯城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走进位于万田乡的四省边际数字农业科创园一号馆,科技感扑面而来——三米高的“红薯树”舒展枝丫,两个拳头大的红番茄挂在藤蔓上,蔬菜苗在“摩天轮”架上错落生长,生菜在“太空舱”般的培育箱里绿意盎然。

雨天照明不足,技术员王慧星通过手机APP一键开启补光灯,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PH值等数据。王慧星说:“数字化监管让管理更精细化,植物能在最佳环境生长,提产提质。”

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智慧模式,正让设施农业成为柯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柯城已构建“1个平台+2个示范园+N个种植基地”的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寿光模式落地生根,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新技术、新品种在这里加速转化。
柯城智慧农业赋能特色产业,还延伸到了水里——柯城鱼子酱鲜动全球,“新特产”在海内外圈粉无数。
在石室乡乌溪江畔,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鲟鱼养殖基地内,上百个圆形鱼池排列整齐,大小不一、不同品种的鲟鱼在水中悠然游弋。

基地的中控室内,智慧渔业智能驾驶舱实时更新着水温、溶解氧、PH值等参数,投喂、进水、换水、增氧等养殖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据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究院主任李裕强介绍,数字化使人员和设备管理更加精细,最小的管理单位也从之前的一整个基地细化到每一个鱼池智能控制箱,大大降低养殖成本。

从“稻+”轮作的田垄间机械轰鸣,到智能温室里绿意盎然,再到智慧鱼塘中活水涌动,柯城区让智慧农业的因子渗透到每一寸土地、每一方水域。“十四五”期间,柯城持续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聚焦鲟鱼、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绘就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亮眼的成绩单接踵而至,柯城区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连续两年荣获“神农鼎·铜鼎”,连续三年获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并被列入省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项目建设试点县名单、2025年省级“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县名单、“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试点名单,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