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1月12日电(林波 张丹)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中学报刊如何实现价值引领与特色转型,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重要议题。
近日,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中学报刊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暨中学报刊融媒体发展交流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全国近20家中学报刊单位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内容为本,融合为径”展开深入交流。

近日,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会上,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郑重结合《国之脊梁》等品牌项目的成功实践,深入阐释了新时代中学报刊应如何实现价值引领与特色转型的双轮驱动。
郑重指出:“一切传播的胜利,归根结底都是价值观的胜利。”他强调,优质内容的生命力源于创作的情怀与价值高度,取决于价值观的引领力量。融媒体时代更应坚持“新语态表达,硬内核支撑”,聚焦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展现时代气象和中国风貌、传递正向能量的作品创作。
围绕特色转型路径,他提出了一套系统化方法论——破局的关键在于转变话语体系,坚持“说人话、切热点、亮观点”;精准把握“双用户”需求,既要满足家长的诉求,又要给孩子提供情感认同与精神陪伴;通过构建“消费诉求点、记忆点、传播点”的爆品内容生产机制,系统布局新媒体矩阵;并积极运用技术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传播效能。
华东师范⼤学教授、《中⽂⾃修》主编汤拥华从教育贯通与媒介融合视角,提出三个突破方向——一是推动语文教育的学段衔接,在中小学课堂融入大学视野,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反观基础教育;二是重视家长作为“第二用户”的深层需求,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的独立人格与丰富情感世界,构建双向认同的家庭文化氛围;三是强化刊物的“在地性”传播,通过本土文化挖掘与传播,使杂志成为当地文化的传播者。他展示了如何将服务从纸⾯延伸⾄⽴体化、常态化的语⽂教育⽣态,展现了内容深度运营的可能性。
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中学生天地》杂志的编辑许淑瑶则通过“专题+”实践模型,展现内容深度运营的多元路径。她介绍,团队通过“专题+活动”“专题+课程”“专题+研学”等模式,推动内容从平面阅读走向立体实践。
知名辩手、百万粉丝文化教育博主席瑞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图景进行深入剖析,他总结出当前青少年心理的四大特征,即偏好抽象表达却疏于具体感受、过早陷入人生意义等宏大焦虑、因代际观念差异对原生家庭情感复杂、在优绩主义影响下易陷入自我苛责。
他强调:“看见是对细微情绪的洞察,是最基础也最有力的共情”,并提出“看见、反抗、抚慰、肯定”四种共情路径,呼吁期刊内容构建让青少年的声音“被听见、被认同、被理解”的舆论场,推动自身从“教育者”向学生信任的“成长同行者”转变。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代表围绕内容融合与青年联结展开热议,并达成重要共识:中学报刊应坚守教育内核,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弱化思想深度。正如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副主任张俊峰所言:“稿件是载体,思想是核心。好内容的关键在于以见解赢得认同,以真诚建立信任。”(完)